2012年6月30日 星期六

管理人生的8個危機


【管理人生的8個危機】
1)不要等到需要,才積累人脈。
2)不要等到有時間,才去讀書。
3)不要等到身無分文,才想起儲蓄。
4)不要等到痛苦,才放下。
5)不要等到那個人走了,才珍惜。
6)不要等到同齡人都成功了,才知道玩物喪志。
7)不要等到變老了,才懂得忘掉。
8)不要等到擁有很多時,才學會分享。

施振榮:創業,像摸著石頭過河


創造是從無到有,創新是從有到優,創業是持續創新,就業是甘心被創。。。
【施振榮:創業,像摸著石頭過河】2009-11/Cheers雜誌110/作者:許瓊文
首獎200萬!堪稱校園創業競賽中獎金「天價」的龍騰微笑競賽,今年吸引近200支隊伍角逐。這個由宏碁創辦人施振榮發起的獎項,充分展現他培養未來創業家的心意。但除了資金,施振榮與年輕學子間無私的分享,更令人動容…。
這是一場極為難得的、橫跨4個世代的創業家對話。
925日,由宏碁基金會、《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共同舉辦的第4屆「龍騰微笑」競賽揭曉今年得獎隊伍。今年共有來自全國各大專院校185隊師生組隊參賽,數量創歷屆新高,競爭空前激烈。
龍騰微笑競賽從2006年開始舉辦,希望透過競賽,鼓勵年輕學子發揮創意與創業精神,讓施振榮提出的「微笑理論」能進一步在校園深耕。
今年許多入圍的團隊落在生醫電子領域,顯示年輕人有興趣的舞台,從過去的資訊電子,逐漸轉移。台灣下一波在世界大放光彩的產業,正迅速在校園蓄積能量。
六年級的億霈科技總經理鄧智生,是第1屆首獎得主,創業3年來,他已快速站穩腳步,業務開始成長獲利。
五年級的台灣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候選人蔡芳生,是今年參賽隊伍之一,以「改善人類精子品質之完全解決方案」,獲得佳作。
七年級的南台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學生白儀霜,雖然還沒畢業,但她參與團隊研發出的「Firefly,投影機雷射光點取代傳統滑鼠」,一舉奪下二獎。
不同時代、不同世代創業,有哪些變與不變,相同與不同?施振榮與這群未來的創業家,展開精采對話。
問施振榮:宏碁創業至今已超過30年,創業的大環境有什麼變與不變?
施:當初我們創業沒有那麼多機會。現在的大學生都很優秀,在學生時代,如果有機會參與這樣的競賽,對自己未來發展是很重要的過程,尤其現在我們要面對國際化、全球化這麼激烈的競爭。
創業就是創造價值,對人類生活有實質的貢獻,讓台灣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才能永續的發展下去。
問:從五、六、七年級生的觀點,對創業各有什麼不同的體會?
鄧:我們的創業歷程中有兩個數字,代表著兩個大挑戰:5%與80%,可以跟大家分享。
首獎雖然有200萬元,團隊裡也有部份成員想創業,但到最後真正拿去創業的資金不到5%。
其次,我們的團隊做IC設計,可想而知,畢業後80%的成員,幾乎都跑去國內知名的IC設計公司,實際真正參與創業的沒幾位,這是我們創業時資金、人才的兩大挑戰。
一旦真的創業,第一要面對就是管理團隊。我們把產品放到市場上之後,就要想辦法把公司做到極大化,面對全世界的激烈競爭,壓力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所以慢慢的有人走,有人留,你會知道誰可以一起打拼,誰不行。
在跨出去的那一刻,要真的考慮自己的生涯規劃,確認團隊有共同的想法,資金、團隊都到位,公司才有成功的機會。這是我創業的心得。
蔡:會參與競賽,是因為我在臨床上看到問題,從問題端開始找解答後,發現正好有對應的市場,於是報名參賽。
對我來說,這何嘗不是個人生尋求脫軌的機會?大家可能認為醫生的薪水、地位非常穩定,為什麼想尋求改變?但我非常服膺施先生所說的:“me too is not my style!”因此,我認為用不同角度去思考,就會有新的可能。
白:我目前是大四生,還沒正式進入社會,要創業還是就業,也都沒有確定。但年輕就是本錢,從零出發,即使跌倒,也只是回到原點而已。
問施振榮:創業家需要具備哪些特質?在年輕世代身上,你有沒有看到不同的條件?
施:創業的創,就是「無中生有」,不斷創造價值,成為可以複製的事業。因為要無中生有,所以一定要有冒險精神,創業沒有絕對成功的,但既然有風險,就要去管理風險。就算失敗,也等於賺到經驗,一定要累積經驗,才能有機會創造價值。
其次,還要鍥而不捨,這條路可能不是你想像的這麼快,也許你學費交得還不夠多,但等你交夠了,就掌握到了!
創業往往不是自己一個人可以實現的。說直接點,做學問是自我的,但是創業不行,要從行銷、市場、團隊整體的角度思考。
鄧問施振榮:聽完施先生的回答,我感觸良多。我站在領導者的角度,想問施先生在創業時,如何站在制高點上,讓自己看清楚未來產業的變化?
施:當初創業,我完全沒有想到像現在這樣。當時只有不斷往前挑戰,不斷回想過去經驗,可能可以想像出未來是什麼。
因為「無中生有」的「有」是什麼,是非常模糊的,但只要曉得這是有機會、有貢獻、自己值得追求的,就可以去累積經驗。
不要怕看不清未來,誰都看不清楚,這兩年發生的事情,也沒有人看得清楚。套鄧小平的一句名言:「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算一步,重點是要從中學習。前因後果都要了解,這樣,即使回到原點,也不是真的原點,因為多了經驗。
失敗是正常的,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但我恐怕是世界上失敗最多的人。
蔡問施振榮:我一直欽佩施先生打造出的Acer品牌,若我們要朝自己的品牌發展,有什麼不同的策略?
施:「品牌」是值得每個人去重視經營的。每個人、公司都有品牌,但你要先了解目標市場是誰?
再去定位目標市場,為他們創造真正有價值、印象深刻的品牌。
重要的是,你在品牌長期塑造的過程中,不斷透過創新,建立市場對品牌的認識;就像是當老師,如果十年講課都一樣,沒有長進,這就不好了。台灣長期的競爭力,就是在經營品牌、無形、長期的過程中累積。
白問施振榮:我們即將畢業,想請教施先生,面對未來,除了金錢壓力與自信心外,還會面對什麼問題?
施:學校畢業不是學習的結束,無論創業、就業,都是你人生另一段學習的開始。
不要因為你的不足而失去信心,不知道是理所當然的,沒資金、沒條件也是理所當然的,但是要想辦法累積自己的能力、金錢,你累積的越多,學習的越多,就慢慢可能掌握未來的機會。
年輕人最重要的是充實自己,學習無所不在。
今天我講的話不一定有道理,但無論有沒有道理,自己都要有判斷、有主見。這個見解,放在心裡就好,在未來的任何時間裡,答案可能揭曉,你可以印證、可以學習。透過每天的try and error(嘗試錯誤),下次再有類似的事情發生,也許可以少繳一些學費,這是我的學習精神。
今天的分享,我保證不留一手,但不保證一定成功;成不成功就看你們自己了(現場大笑)。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找任何機會,不斷充實自己、不斷學習;掌握手邊的任何機會,不可輕忽、浪費。即使是基層的加油站工作,也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億霈科技總經理鄧智生:我認為創業成功,公司能永續經營,最重要的是「眼光」,有人有能力看穿產業趨勢、產品未來,把研發能量放在對的地方。
台灣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候選人蔡芳生:大部份人都認為醫生工作已經很穩定,創業對我來說又何嘗不是人生尋求脫軌的機會?
南台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大四白儀霜:即將要畢業的我們,要就業?要創業,其實我們沒有答案;但年輕就是本錢,失敗了不過就是回到原點而已。

何鴻燊談成功秘訣


【何鴻燊談成功秘訣】
我沒什麽秘訣,但我對自己有四點要求
做事必須勤奮;
鍥而不捨,有始有終;
要找好幫手;
待人忠厚,做事雷厲風行。
"錢不要一個人獨吞,要讓別人也賺。做生意一定要懂得有取有舍,有的雖可獲一時之利,但無益於長遠之計,甯可舍棄,不可強求。"  

2012年6月29日 星期五

堅持的原則:放棄永遠嫌早


無所謂得失,不管得失,不理回音,不斷做,自有所成!做就是了!
【堅持的原則:放棄永遠嫌早】
當有令人困惑難解的問題出現時,不管過程如何讓人沮喪、提不起勁,只有一個原則適用,而且恆久適用,那就是絕不放棄。。
放棄就等同招致失敗,這種失敗,不僅是事情的失敗,更是整個人格上的終極失敗。放棄,會發展出失敗的心理。
如果你目前採取的方式不管用,就再試其他方法。如果新方法仍不管用,就一直不斷地嘗試直到找出問題的關鍵點為止。因為問題永遠有關鍵的解決之道,但這是要靠持續不斷地、深思熟慮地尋找並對症下藥,才能找出來。
午餐時,我注意到自己的一位朋友有個習慣,他會一邊講話一邊在白色的桌巾上畫下內容的示意圖。他講的是一個處境艱難的人,因為始終不放棄,最後終於想辦法度過難關,得到圓滿的結局。
示意圖裡畫的是一個人面對一座山,餐桌上另一位朋友問道:「他該如何到山的另一頭?」
「繞過去。」我答道。
「太遠了。」
「好,挖洞鑽過去。」我又提議。
「不,太深了。他想出的辦法是,從空中越過。如果人能想出一種,能飛越四萬英尺高山的機器,那這種超越一切的想法,就能使他安然度過各種難關。」
「比爾,這主意很有意思,但是我很久以前就聽過這個概念了:無論何人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自投海裡!此人若心裡不疑惑,相信他所說的必成,就必能達成。」
「對,就是這個意思!」他開心地贊同。
「只要想著別意氣用事,把握最基本的原則──放棄永遠嫌早。」
最近我收到一封內容正面樂觀的信,寫信的這位男人成功地使用了這個原則。他告訴我,幾年前他研發出一種預製牆系統,專門供活動式房屋使用。他開設了一家公司,將自己的錢全部投資進去,但卻遇到了瓶頸無法突破。之後公司接二連三地遇到難題,以至於到後來,甚至他的合夥人也勸他早早「關門大吉」,但是他始終沒有放棄。
這名男士是一個正面思考型的人,是一個「緊抓」著信念不放的人,充分展現出不屈不撓的精神。他認為任何難題或困境都不能打倒或擊敗他。他說:「我拒絕承認放棄這個念頭。」因此,在有條理地深思熟慮之後,他想到了一個辦法。辦法是想出來的,慌張無濟於事。他決定策劃一組預製地板系統與預製牆系統做搭配。這個主意讓他出其不意地打入市場,一家大型活動房屋製造商想要收購他的公司。他寫信來告訴我這個故事,讓我更堅信這句有力的話:「放棄永遠嫌早」
我們看過太多實際的失敗慘例,看過太多懷有理想抱負的人,辛勤工作、奮鬥不懈、絞盡腦汁、禱告乞求。因為其中的過程太過艱難,他們疲於奔命、灰心喪氣,最後選擇放棄。但後來再回顧時卻發現,如果再堅持一點、撐得久一些,成功近在咫尺。 

只有不哭不笑的醫生,能救更多人。


無所謂得失,不管得失,不理回音,不斷做,自有所得!做就是了!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妻的眼睛不好,所以自從到美國,就常去看一位眼科名醫。每次從診所出來,妻都要怨:「看了他十幾年,還好像不認識似的,從來沒笑過,拉著一張撲克臉。」
有一天去餐館,遠遠看見那位眼科醫生,他居然在笑,還主動跟妻打招呼。妻開玩笑地說:「真稀奇,我還以為你從來不會笑呢!」眼科醫生笑得? j聲了,突然又湊到妻耳邊,小聲地說:「妳想想,看病的時候我能笑嗎?一笑、一顫,手一抖,雷射槍沒瞄準,麻煩就大了。」說完,又大笑了起來。
飯吃一半,那醫生跑過來,舉著杯敬妻。臉紅紅的,看來有幾分醉了。喝下酒,話匣子打了開來:「妳知道在美國,醫生自殺率最高的是哪一科嗎?」他拍拍自己胸脯:「是眼科醫生!」
停了幾秒鐘,抬起紅紅的眼睛:「想想!揭開紗布,就! ! 宣判。看見了?看不見?你為病人宣判,也為自己宣判。問題是,前一個手術才失敗,下一個病人已經等著動刀,你能傷感嗎?所以我從來不為成功的手術得意,也不為失敗的手術傷心! ,我是不哭也不笑的。只有不哭不笑的眼科醫生能做得長,也只有不哭不笑的眼睛看得清,使病人的眼睛能哭能笑。」
他這幾句話總留在我的腦海,有一天在演講裡提到,才下臺,就有一位老先生過來找我。
老先生已近八十了,抗戰時是軍醫,他拉著我的手,不斷點著頭說:「老弟啊!只有你親身經歷,才會相信。那時候什麼物資都缺,助理也沒有,一大排傷兵等著動手術,抬上來,開刀,才開著,就死了。沒人把屍首抬走,就往前一推,推下床去,換下一個傷兵上來。」
我把眼睛瞪大了。
「是啊!」老先生很平靜 :「死人可以等,活人等不及啊!有時候手術檯前面,堆了一堆屍體。救了不少,也死了不少。你能傷心嗎?你有時間去哭去笑嗎?所以,只有不哭不笑的能撐得下去,只有不哭不笑的醫生,能救更多人。」
到深山裡的殘障育幼院去。才隔兩年,老師的面孔全不一樣了。
「一批來、一批去,本來就是如此。」院長說:「年紀輕輕的大學畢業生,滿懷理想和愛心,到這裡來。抓屎、倒尿,漸漸把熱情磨掉了,於是離開。然後,又有新的一批跟上來,不是很好嗎?」
說著,遇見個熟面孔,記得上次我來,就是他開車送我。「王先生是我們的老義工了。」院長說。
我一怔,沒想到那位滿臉皺紋、皮膚黝黑的中年人,竟然是不拿錢的義工。
「他在附近林班做事,一有空就來。水管破了,今天他忙死了。」
「他是教友嗎?」
「不!他什麼都不信。他只是來,只是做,做完就走,隔天又來。你不能謝他,他會不好意思。只有這種人,能做得長。」
到同事家裡做客,正逢他的女兒送男朋友出國,兩個人哭哭啼啼,一副要死的樣子。
「年輕人,太愛了,一刻也分不開。」同事說:「只怕很快就要吹了。」
「這算哪門子道理?」我笑道。
「等著瞧!教會待了十年,我看多了,愈分不開,變得愈快。」果然,半年之後,聽說兩個人吹了。都不再傷心,都各自找到新的戀人。
想起以前研究所的一位室友,不也是這樣嗎?剛到美國的時候,常看他打越洋電話。在學校餐廳端盤子,一個鐘頭三塊錢,還不夠講三分鐘的電話。
常聽兩個人在電話裡吵架,吵完了哭,哭完了又笑。
女孩子來看過他一次,也是有哭有笑。激情的時候,把床欄杆踢斷了﹔吵架的時候,又把門踹了個大洞。
只是,當女孩回台灣。他神不守舍兩三天,突然說:「才離開,就盼著再碰面﹔才碰面,心裡又怕分離。愛一個人,真累!」
然後,他去了佛羅裡達,不久之後結了婚,娶了一個新去的留學生。
少年時,我很喜歡登山。記得初次參加登山隊,一位老山友說:「我發現在登一座高山之前,哪些顯得特別興奮的年輕人,多半到後來會爬不上去。因為他們才開始,心臟就已經跳得很快,又不知道保存體力。倒是那些看起來沒什麼表情,一路上很少講話,到山頂也沒特別興奮,能登上一座又一座的山峰。」
也記得初登山時,常對著群山呼喊,等著聽回音。有時候站在幾座山間,能聽到好幾聲回音。
有一次正在喊,一位老山友卻說:「別喊了!浪費力氣。真正登到最高峰,是沒有回音的。」
不知為什麼,最近這兩段老山友的話,常襲上我的腦海。
我漸漸瞭解什麼是「多情卻似總無情」、「情到濃時情轉薄」,也漸漸感悟到什麼是「太上忘情」、「情到深處無怨尤。」
只有不喜不悲的人,能當得起大喜大悲。也只有無所謂得失,不等待回音的人,能攀上人生的顛峰。 

2012年6月28日 星期四

7分合理,8分也可以,那我只拿6分。


【精明的最高境界是厚道】
有位建築商,年輕時就以精明著稱於業內。
那時的他,雖然頗具商業頭腦,做事也成熟幹練,但摸爬滾打許多年,事業不僅不見起色,最後竟還以破產而告終。
在那段失落而迷茫的日子裡,他不斷地反思自己失敗的原因,但想破腦殼也找尋不到答案,論才智,論勤奮,論計謀,他都不遜於他人,為什麼有人成功了,而他卻離成功越來越遠呢?
百無聊賴的時候,他來到街頭漫無目的地閑轉,路過一家書報亭,就買下一張報紙隨便翻翻。
看著看著,他的眼前豁然一亮,報紙上的一段話如電光火石般擊中他的心靈。他迅速回到家中,把自己關在小屋裏,整夜整夜地進行思考。
後來,他以僅剩的一萬元為本金,再戰商場。
這次,他的生意好像被施加了魔法,從雜貨鋪到水泥廠,從包工頭到建築商,一路順風順水,合作夥伴趨之若鶩。
短短的幾年內,他的資產就突飛猛進到一億元,創造了一個商業神話。
有很多記者追問他東山再起的秘訣,他只透露四個字:只拿6分。
又過了一些年,他的資產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大,達到了100億台幣。
有一次,他來到大學演講,其間不斷有學生提問,問他從一萬元變成一百億到底有何秘訣。
他笑著回答,因為我一直堅持少拿2分。
學生們聽得如墜雲裏霧中。
望著莘莘學子渴望成功的眼神,他終於揭秘了一段往事。
他說,當年我在街頭看見一張採訪李澤楷的報紙,讀後很有感觸。
記者問李澤楷,你的父親李嘉誠究竟教會了你怎樣的賺錢秘訣?
李澤楷說,我的父親從沒告訴我賺錢的方法,只教了我一些做人處世的道理。
記者大驚,不信。李澤楷又說,父親叮囑過,你和別人合作,假如你拿7分合理,8分也可以,那我們李家拿6分就可以了。
說到這兒,他動情地說,這段採訪我看了不下一百遍,終於弄明白一個道理:精明的最高境界就是厚道。
細想一下就知道,李嘉誠總是讓別人多賺2分,所以每個人都知道和他合作會賺到便宜,所以更多的人願意和他合作。
如此一來,雖然他只拿6分,但生意卻多了100個,假如拿8分的話,100個會變成5個。
到底那個更賺呢?奧秘就在其中。
我最初犯下的最大錯誤就是過於精明,總是千方百計地從對方身上多賺錢,以為賺得越多,就越成功,結果是,多賺了眼前,輸光了未來。
演講結束後,他從包裏掏出了一張泛黃的報紙,正是採訪李澤楷的那張,多年來他一直珍藏著。
報紙的空白處,端端正正地有一行毛筆書寫的小楷:7分合理,8分也可以,那我只拿6分。
他說,這就是100億的起點。
精明的最高境界是厚道。這,也許就是對"捨得"最佳的解讀吧?
☆☆
我們常聽到「精打細算」這句話,也看到這句話幫助許多的人從中獲得成功與財富,因而,愈來愈多的人認為,想要成功就一定要精打細算,如此才能花費更少,賺的更多。
在某一定的程度下,精打細算確實可以讓我們節省許多的時間、金錢,當時間久了,透過精打細算所累積下來的財富確實是相當可觀。
但,當人們從精打算細中獲得甜頭,就變的愈來愈精明,最後反而變成一位小氣的鐵公雞,凡事都愛和人斤斤計較。
當一個人將精打算細發揮到極致時,就會讓人所厭惡,討厭和他合作。
在看這篇文章時,我真的是非常有所感悟,因為身邊就有朋友非常的精打算細,總是希望花最少的錢買到最好的東西,就連匯款給人都會先從中扣掉匯款時所需要的16塊手續費,廠商都會覺得,我給你的優惠不知是16塊的多少倍,但你卻來和我計較這16塊的手續費,未免太過於精打細算了吧。
因而,廠商愈來愈少,而他自己卻因為廠商變少利潤也相對減少,就變的更加精打細算,總是希望從開銷中多節省一點,卻不知這樣的行為只是讓自己的路愈走愈窄。
其實,適當的精打細算可以為我們節省掉不必要的開銷,但凡事都如此斤斤計較,反而會讓我們失去機會、失去朋友、失去廠商、失去親情…甚至失去更多。
就如文中所言,與人合作能賺八塊但只拿6塊,讓別人多賺2塊,人是聰明,知道和誰配合能合作愉快又能多賺點錢,所以當對方再次提出合作時,必定會欣然答應,如此就能薄利多銷,最後累積出很大的財富,且還能累積到好人緣、好名聲。
而凡事都要算到底,能多占便宜就想多占點便宜,如此雖然賺到眼前的近利,卻讓他失去朋友(廠商或員工)也失去更多成功的機會。
這世界沒有誰比誰聰明,只要相處過、合作過,人心裡都知道誰對自己好,誰自私又自利。

好運術


【幸運的要素】
一分耕耘,就會有一分收穫?不見得!個性決定命運?錯!為什麼埋頭苦幹的人,反而不容易得到重用?「貴人常在我需要的時候出現」這種好運真的可以經營而來嗎?
諮商心理學大師、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克倫伯特茲(John D. Krumboltz)教授指出,「『好運』是一連串有計畫的巧合」。本書作者小杉俊哉引用這個理論,融合親身經驗,教你用對方法、做對事,事半功倍。
小杉俊哉是個「眾所皆知『非常幸運』的人」,然而他卻是克服「個性決定命運」詛咒的最佳例子,他GMAT不到500分卻能留學麻省理工學院,沒經驗卻能當上日本麥肯錫、日本蘋果電腦等頂尖企業的人事主管。他回顧自己數十年來的工作經驗,整理出一套將好運據為己有的步驟。
作者閱人無數,發現好的公司不喜歡用那種只會埋頭苦幹的人,而是希望找出能帶來好運的贏家,他工作數十年也因此累積出一種特殊能耐——能看出哪種人容易交上好運。
小杉俊哉指出,大多數人都認為工作只問耕耘就有收穫,而運氣只是無法依恃的天方夜譚。他的研究調查指出,那些被認為運氣很好的人,在接受訪談時回想也都認為,自己的好運是長時間營造出來的。為了獲得幸運,自己平常總會不斷執行某些具體的想法與行為:「這樣做我的運氣就會變好!」
別不相信好運可以掌握,也別只是依賴求神問蔔,小杉俊哉援引心理學理論告訴你,「抓住好運」這件事確實可以用改變思維與行為模式來達成:
1.好運不是「發生的」,而是「造成的」
.例如和董事長一起出國就必須抓住千載難逢的機會,好好表現自已(但如果你只有表面的功夫。。。)
2.運氣是留給準備好的人(例如林書豪)
.好運絕不造訪看來一臉無聊的人,你有張「好臉」嗎?
.老是把別人想壞了的人,不會有好運
.好運要從不幸中找
3.召喚好運是有方法的
.不用改頭換面,反而要先找回本來的自己,表達真實的情感
.別讓上司或同事的討厭舉動吸乾了你的能量
.心懷感謝,好運的雪球才會越滾越大
.懂得鍛鍊直覺的人會召來好運
4.好運來時你要看得見(發現)
.培養人際網,貴人就會在需要時及時出現
.敏銳察覺周遭人的需要
.鍛鍊直覺,洞燭好運的機先
5.將好運抓在手裡(捕捉)
.開始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且永遠不嫌晚
.挑戰新東西,創造與新一批人、新事物接觸的機會
.故意去做與眾不同的事
.當大家都說不可能的時候,就該高興
6.讓好運一個接一個與你同在
.你要做出自己的「型」來
.決定優先順序,不是要你取捨、而是安排
.不說自己沮喪,沮喪就會不見
小杉俊哉每年接觸六、七百位前來面談的人,涵蓋了應徵工作者、企業家、創業者、會計師、稅務人員、醫生等等,他還後續觀察了許多人之後的事業成就,歸納出有成就的人「老是比較幸運」的原因和行為特質,這是他生涯的經驗與閱人的心得,也是我們可以學習的技術。這本書不是要教會你「如何讓自己看起來好運」,我們不要那種只有表面的功夫。因為這種幸運就算真的發生,一定也僅出於單次的偶然。若真想「掌握」好運,就必須徹底改變思考和行為模式,好運就會成為習慣。
好運是技術、也是能力
請你放眼四周,試著想起那些總是被好運氣圍繞的幸運兒。為什麼幸運的事老發生在他們身上呢?叫人不禁覺得這個世界真不公平。
在我身邊也有很多像是啣著金湯匙出生的人。每次看到他們,就會讓人產生成功其實很容易的錯覺。那樣的人似乎永遠無憂無慮地享受人生。當然,他們其實也非常努力,只是從外表上看不出來。就算偶爾被我們看到一兩次,也只會產生「啊!原來這傢夥也有努力的時候啊!」的奇怪想法。
另一方面,在你四周是不是有些人明明馬不停蹄地從早拚命到晚,運氣偏偏就是壞到底?這些人的運氣會這樣不好,是不是因為他們誕生在錯誤的時辰,所以時運不濟?
我曾擔任兩家公司的人事主管,前前後後面試了數以千計的人。另外,在離開公司獨立後的七年內,陸續面會了不少創業者、也曾幫忙中小企業錄用幹部,因此見過很多人。除此之外,透過職涯自修課程,也認識相當多在大型企業任職的人,直到現在,每年仍會接觸六、七百人。
在企管戰略顧問公司上班的人或是有這樣經驗的人、律師、會計師、稅務人員、醫生……等,藉著這些經驗,我和上述各行各業的「專家」們成了知己,也和數不清的經濟學校畢業者成了好朋友。
很不可思議的是,在這些人當中,明明能力一樣優秀,做的也是同樣的工作,有些人就是倒楣,有些人卻幸運得不得了。兩種境遇的差異相當顯著。
在那些幸運的人身上,好運氣彷彿理所當然地隨呼隨到。他們的想法之間有種共通的特質,採取的行動也很類似。這樣的人會在平常就時時準備迎接好運的到來、保持隨時呼喚好運的姿態,發現、並爭取好運。好運一旦入手,就緊緊抓住不放。
倘若我們能夠瞭解每一個階段的行動模式,並有意識地加以執行,那麼不管是誰,能掌握好運的機率一定會越來越高。
也就是說,掌握好運這件事其實是項「技術」,只要有意識地去進行,每一個人應該都能學會。同樣的,我們也可以用「技巧」一詞來替換。另一方面,如果從思考與行動模式的角度來看,掌握好運似乎又可以稱為是一種「職業能力」。不過,不管是「技巧」、「技術」也好,「職業能力」也罷,我並不準備在本書中規定或討論這些名稱。我們只要去思考它是什麼,照著去想、去行動、並養成習慣就夠了。
然而我得先聲明一點,這本書並不是要教會你「如何讓自己看起來像是個走運的人」,我們不要那種只有表面的功夫。因為如果只是那樣,就算好運真的發生了,一定也僅出於單次的偶然。若是真的想要掌握好運,就必須徹底改變思考和行為模式,並將它培養成習慣。如果能夠將幸運當成一種經常有的「習慣」,讓自己適應它的發生,那麼,就算對從前的你而言像是作夢般的好運氣,也有可能因此實現。
在此先說明,如果你讀這本書是想滿足學術性的需求,那可能會大失所望。另外還有一件事要告訴大家:我這個人,應該稱得上是個眾所皆知的「非常幸運的人」,關於這點的具體說明,我將在書中陸續介紹。
以下是我的個人看法:當一個人要宣講與職業相關的理論時,如果他本身事業不成功,那麼就算做了再詳盡的研究調查,說出來的話也不會有說服力。以此類推,如果是個看來一臉倒楣樣的人告訴你「掌握好運的方法」,一定也沒什麼可信度。
現在,就讓我們打開通往掌握幸運訣竅的大門,並走進去吧!覺得「不要囉囉嗦嗦地講一大堆,馬上開門見山地告訴我實踐的方法吧!」的人請跳過序章,直接從第一章讀起,或者從你覺得有興趣的任何章節開始讀也無所謂。
當自己,就會帶來好運
想要召喚幸運,就必須做到「當好原本的自己」和「摘下臉上的假面具」。
我之前說過,「好運」是藉由人來傳遞的,因此可以說,吸引他人就等於召喚幸運。然而,不僅是召喚幸運,吸引他人就是對他人帶來影響力,你可以因此發揮領導能力,引導自己得到豐富的成果。我認為,如果將自我學習與努力向上求進步的精神看成是直的向量,將原有的自我忠實呈現就是橫的向量。這兩種向量缺一不可。
世界上有些人,永遠帶著令人炫目的氣場,活躍在各個領域,像是成功的創業家、演員、女明星、職業運動員等等。然而,並不見得每個人都必須以他們為目標。就拿我當例子好了。我生來說話就慢,講起話來結結巴巴,因此總是羨慕那些口才流利、伶牙俐齒的雄辯家。另外,不知道是不是腦袋不夠機靈的關係,我的反應遲緩,所以很不擅長那種必須及時回應的辯論會。剛出社會的時候,每次我一開口講話,女同事就會開我玩笑說:「啊,你看,沒話說!又沒話說了吧!」
這樣的我後來卻成了經營顧問,在艱難的工作環境下當上人事部長、人事總長,獨立創業後又四處開課演講,人們開始在我身上追求「一針見血、能言善道」的形象。不,更正確的講法應該是,我開始誤以為自己非做到那種地步不可,彷彿不那麼做就得不到好評價。
可是,勉強自己的結果卻是抹殺了原有的優點。學生時代的朋友對我的評價一向是:人很好、很穩重、個性溫和不帶尖刺。可能正因為我身上帶著一種可以叫人安心的緩和氣氛,朋友才會願意和我在一起。
然而開始工作之後,那樣的特質卻消失得一乾二淨。後來,我終於意識到那時的自己彷彿帶著一層假面具。因此下定決心不再裝模作樣,就算在人前也盡力做到忠實呈現原有個性的樣貌。此外,我也盡量避免使用艱難的詞彙,並時時提醒自己說話時不脫離日常對話的氣氛。
那個作法帶來了相當大的變化。和從前相比,研修會學員和聽講者的反應截然不同,我清楚看見了彼此間的同感與共鳴。課程結束後,上前來和我說話的人、寫信給我的人、以及和我交換電子郵件的人之多,是以往無法想像的,更有許多人說,我那種緩慢清晰的說話方式給他們帶來了無比的安心感。可見,我原本以為是缺點的東西,卻因為老老實實將自己呈現在眾人面前,反而能毫無阻礙地傳達我的想法與心情。所以,缺點轉換成了優點。
如果你被自己心中所謂「該這樣做、該那樣做才是某種身分的理想形象」所綑綁,你距離召喚幸運的應有心態就非常遙遠了。
糊塗也能有好運
擔任雜誌編輯的N小姐臉上總帶著可愛的笑容,彷彿只要她在場,周圍氣氛也會跟著融洽起來。她的個性就是所謂的天生迷糊蛋,老是不小心犯錯連連。但是很不可思議的是,迷糊的個性卻為她帶來了相當多的好運氣。譬如說:「有一次,我把拍完照卻尚未上市的商品樣本忘在電話亭裡,沒辦法只好去跟客戶鄭重道歉。大概因為我看起來像落水狗般沮喪的關係,反而讓對方的社長印象深刻,後來對我特別照顧。而那個掉了的商品樣本後來被送到警察局,已由客戶回收。」又有一次,「上次有個藝術總監不但自己遲到,要求還囉哩叭唆地一大堆。攝影師因此很不高興,搞得整個攝影棚氣氛糟透了。後來,大家忽然發現我忘了拉上褲頭的拉鍊,因此引起全場大爆笑,氣氛也跟著融洽起來了。」還有,「參加應徵考試時,我竟然把自己喜歡的作家名字寫錯了,所以在面試時先向主考官道歉,結果被認為是個誠實的人,還因此被錄用了。」
以上的例子,都是N小姐並不矯飾過失,更不故意遮掩自己的缺點,反而誠實地將自己原有的個性展現出來,因此化失敗為好運。你雖然沒見過N小姐,在聽過這些小故事後,是不是也可以在腦海中描繪出她的樣子呢?
貴人何時出現?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陷於困境亟需幫助時,剛好有個最需要的人在緊急關頭出現。我自己就有過相當多這樣的體驗,譬如說,當我正在傷腦筋想著要如何把客戶的契約內容呈現在紙上時,剛好有個律師朋友打電話來;或是自己正在想著差不多該寫一本書了的時候,恰好有出版社透過朋友找上門來……
事業上也一樣。當我正考慮著要換工作時,就接到了獵人頭公司的電話;離開公司決心獨自創業時,剛好接到了來自投資創業家的電話,說想在新公司的人事部門創立完善的人事制度,問我願不願意過去幫忙;除此之外還有不少邀請,是要我去大學教課,或去朋友的新企業當顧問等等。
當我在做幸運度調查時,也有很多人分享了類似的經驗。舉例來說,前面提過的陶藝家濱田陽子就回答:「當我走在人生的交叉路口時,總是會有貴人出現。就拿工作來說,甚至在我還沒開始求職前,機會就已然上門。像是被陶藝老師收為弟子、在某家店面販賣自己的作品、當上陶藝老師、參加各種展覽或開個展等機會,全都是自己送上門來的。」
另外,擔任中小企業顧問的某位先生則如此回答:「有好多次,當我想著不知能不能認識某某先生時,竟然剛好就有朋友幫忙介紹。」這位先生原本是美術系的學生,有一次他參加了某家公司舉辦的比賽,深受其中一位評審的理念所吸引。他後來在打工時下定決心,要放棄當設計師、改走經濟顧問的道路,於是中途輟學進了那位評審任職的公司。
這位先生說了一個故事相當特別,讓人驚奇竟然有這樣的事發生:「有一段期間我們公司的員工激增,造成人數過多而無法順利溝通的現象,大家各行其是。其實公司本身還沒到達足以養活那麼多人的階段。我當時想,真的應該把員工人數減低一點比較好。結果那陣子竟然剛好有一大批人辭職,公司的環境與氣氛因此改善很多。」還有:「有一天,我的錢包裡只剩下一百日圓,回家的路上一直覺得很不安,一邊走、一邊心裡想;我得找辦法賺點錢才行。否則像現在一樣,只剩下一百塊錢怎麼吃晚飯啊?走著走著,竟然發現路旁掉了一張千元紙鈔,於是我把它拿來買了霜淇淋,一路吃著走回家。」
為什麼像這樣看似偶然的事情會發生,而且是接連發生呢?關於這一點,他本人做了以下解釋:「首先,我許下的願望都是相當具體的。這樣一來,絕對會對行動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可以說整個人被那個願望牽著鼻子走似的。只要是真正發自內心的強烈渴望,周圍的人得知之後好像被我感染了,不知不覺會來幫我的忙。但要是我覺得那個願望可有可無,就沒有人會來助我一臂之力。」
也就是說,當我們遭遇困難需要協助時,只要真心求救,那個願望就會以某種方式被發送出去,而人類基於互助的天性,接收到訊息之後,就會過來幫忙。像這樣的事真的有可能發生嗎?
我並不想討論心電感應或透視心靈能力之類的東西。但是,應該有不少人有過經驗;自己發出的腦波波長和別人一致,於是引起兩人同步反應,像是默契一樣。在英文中,志同道合的描述是「頻道一樣」(same wave),就是帶著同步的意味。
這種同步是怎樣產生的呢?之前提到的陶藝家濱田說:「我的人生可以說是心想事成。然而,最近我覺得這是相當自然的一回事。因為,一個人只要能夠活出自己,就很容易達到心想事成的境界。」這不就是我所提到的「做原本的自己」嗎?濱田將最原本的自己毫不保留地表現出來,而最原本的自我,最能夠打動別人,牽起別人與自己的關係,更可以讓自己成為人與人之間的橋樑,進而創造出一張漂亮的人際網,於是在你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提供奧援。
先前介紹過的「計畫性巧合理論」的提倡者──史丹佛大學的克倫伯特茲教授也曾分享過自己的經歷:他原本準備專修經濟學,卻因為和當時一起練網球的心理學教授意氣相投,而改行專攻心理學;一般人看來,這正是一個全然偶發的巧合。然而,克倫伯特茲教授卻可以理性分析出那個巧合之所以發生的背後原因,並倡導將那類偶然普遍化的觀念。我們可將上述的行為模式稱為「偶發性的普遍化」。
克倫伯特茲教授已經七十多歲了,還是每個禮拜不間斷地上網球場,一遇到和自己不同領域的人便顯露出濃厚的興趣,並專心聆聽對方所說的話。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一直到現在,他對自己的理論依然身體力行。
我曾經在做職能訪談時遇見N先生,他是某家企業的科技顧問,年紀輕輕就擔任經理要職。他曾經這樣表示:「我總是積極地主動出擊,經營好自己的人際網。當我有意識地面對自己碰上的問題並加以研究時,總會在不久之後遇上合適的人脈。譬如說,我平常不停叨唸著「有沒有像╳╳╳之類的調動機會呀?」,沒多久之後消息往往會忽然傳來,要不就是在某個會議上讓我撞見這樣的轉職機會。只要能夠真心鑽研自己的問題,必要的貴人一定會在重要關頭出現,帶來好運。」
負面想法會趕走好運
老是一臉無聊、永遠悲觀、總是只看自己的消極面、將別人的行動視為惡意、說別人的壞話、能量指數低並釀造出負面氣氛、不懂得感謝、戴著假面具並壓抑自我、假裝自己有學問、老是漫不經心、態度因人而異、在他身上看不到誠實與信賴、不創造也不經營自己的人際網⋯⋯等等。以上特徵中,只要能套上個兩三項其實也就差不多徹頭徹尾是個歹運的人了。
大多數的好運的人,對於上述特徵有著敏銳的嗅覺。就我而言,只要是那些看來可疑的對象,就會相當本能地敬而遠之。我一路見過、也面試了相當多的人,因此幾乎可以斷言自己有著動物般的直覺,不知為何身體就是會自然做出反應。在幸運度調查的回答中,有人這麼認為:「當我正想進行某件事時,如果直覺有什麼壞事要發生,我就會遵循預感而不去進行。或者是,雖然照樣進行,卻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盡量避免萌生負面思想」。
讓別人好運,自己也會有好運
最糟糕的是,一旦擴展人際網的目的即將達到,居心就毫不留情地開始顯露出來。如果當初你的動機就只是利用這個人際網以便幫助工作,那麼,一定沒有人會願意繼續和你交往下去。
前幾天有個大學時代的朋友對我說,畢業許久後有個同班同學第一次打電話來表示想開同學會;但是那個理由不過是個藉口,他的真正目的其實是推銷保險。朋友非常憤慨地說:「十幾年不見的老朋友,好不容易打電話來竟然是為了做生意。真是過分!」
我自己也經常接到數年不見的人打來電話。大部分的內容會在報告過大致上的近況後,忽然冒出:「對了,某某公司的新社長和你以前是同事吧!可不可以幫忙介紹一下?」或是「某某老師是你的同僚對不對?幫忙牽個線吧!」在那種情況下,我當然會幫忙介紹。但是當我一旦發覺對方的目的不在我,而在我的人脈上時,那股懷念的氣氛馬上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像這樣的行為不但不能重新恢復人際網,反而會將好不容易架構起來的關係一舉摧毀。
關於同學會,參加者所渴望的不過是和許久不見的老面孔們見見面罷了,不會是別的。因此,在這種場合做像推銷保險這種純粹只為個人利益、完全無視對方需求的行為,根本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際網。
有句話說「付出與回收」(Give & Take)。這種付出與回報的觀念,只能成立於早已建立起信賴關係的好友或深交上。換成是初次見面或不太熟的朋友之間,帶著那樣的念頭卻會阻礙人際網的形成。為什麼呢?因為對方一旦窺見了你一心想回收什麼的動機,不信任感將會不自覺地一湧而出。
你應該做的其實是,從頭到尾就想著如何能夠幫對方的忙。舉例來說,你有沒有想過,你的朋友、同事或上司現在最關心的是什麼事?最想要的是什麼東西?或者是,你是否曾經嘗試著去瞭解最近剛認識的新朋友的需要呢?我們應該想辦法盡量回應他們的需求,或為他們提供可用的資訊、介紹有利的人。
幸運度調查中有個朋友雨宮和弘,是網路顧問公司「跨媒體整合傳播」的經營者:他曾提到:「每當我獲得某個情報,就會馬上去想『哪個人需要這個資訊』,並盡快將情報送達對方手中。」的確,凡是與網路相關的有趣新消息總會一馬當先地從雨宮那裡傳來,對我的幫助極多。
資料來源:出版社:大是文化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35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