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一位元腦癱青年的分享 - 堅持的力量


【一位元腦癱青年的分享 - 堅持的力量】(張大奎)
感謝主辦方邀請我,我叫張大奎,從小就是一個腦癱兒,行走都十分困難,但我多年來克服了諸多不便,堅持讀書,從大專、本科、研究生,現在我在北京理工大學讀電腦博士。希望我能夠用自己的故事鼓勵更多像我一樣的人堅強起來,也讓我們的親人充滿希望。
我出生時體質較弱,在一次高燒時,由於當時醫療條件有限,未能及時控制住病情,導致了嚴重的後遺症。父母帶著我多方輾轉求醫,都沒有結果。最後在我不到兩歲時,由北京市兒童醫院當時的院長張金哲教授確診為:核黃疸後遺症。核黃疸後遺症主要表現為:小腦機能嚴重受損,運動平衡、肌肉協調等功能有較大障礙,也就是俗稱的小腦癱瘓。張教授當時就告訴我的父母,這樣的病在醫學上並沒有好的治療方案,唯一的方法就是通過自己的鍛煉使身體機能部分恢復,並達到自理的狀態。
小時候,我只會在地上爬行,根本不會獨自站立。那些年,父母一直堅定不移地鼓勵我相信專家的判斷,勤加練習。當時並沒有今天這樣好的康復訓練機構和求助機制,完全都是憑藉家人的力量。還記得一開始,父母在兩顆大樹中間綁上兩根竹竿,形成類似雙杠的樣子,讓我雙臂架在上面練習腿力。幾年後,我已經可以在兩個竹竿間自由行走,但這多是借助雙臂在竹竿上的著力。父母為了讓我更多用雙腳著力行走,擺脫雙臂搭在竹竿上的“偷懶”行為,便把兩根竹竿換成了兩根粗繩子。竹竿是硬的,可以完全依靠的,但繩子就不一樣了。起初,父母還將繩子拉的比較緊,和竹竿的情形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漸漸地,父母將繩子慢慢放鬆,這樣雙臂就不能著實地放在繩子上,而必須依靠雙腳的力量了。我記得起初自己很不適應,經常是走到一半就雙膝跪在了地上,膝蓋不知道被磕破了多少次。以至於後來,我再摔倒,跪在地上的時候,膝蓋都不知道疼了,而且還可以馬上爬起來。父母在我摔倒時很少會直接過來幫我,他們總是鼓勵我自己想辦法,自己站起來。我當時幼小的心靈中是很記恨父母對我的“狠心”的,但今天再次回憶的時候,我很感激他們當年的“狠心”。我的腿也在這樣大強度的練習下逐漸變得有力起來。我記得當時我只能穿十幾塊錢的軍用黃鞋,而且由於自己走路的姿勢不好,腳經常在地上拖來拖去,所以一個月基本上要磨壞兩雙黃鞋。至今仍令我記憶深刻的是,父親每次為我穿上新鞋時,都會說一句:“奎,咱可不能穿新鞋,走老路。”當年我並不理解這話的含義,但若干年後,每當我有了新鞋時,我都會學著父親的口氣對自己說:“咱可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再往後,九歲的時候開始可以使用拐杖。到了十八歲左右,我學會了騎人力三輪車。這當中付出了太多的辛苦和汗水,現在大了想想當時父母逼迫自己堅持鍛煉是太正確了。個中辛酸,也只有自己心裡最清楚,但還好,張教授當年的判斷一步步在我身上都得到了印證。更慶倖的是,父母沒有放棄讓我接受教育。我雖然比同齡的孩子晚幾年上學,但還是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其他身體條件正常的孩子一樣接受了標準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以及更高等的教育。
我只是來自河南一個小縣城的普通家庭,能夠走到今天,是社會寬容接納和周圍好心人不斷幫助的結果。我一直說自己是一個“不幸的萬幸兒”,說“不幸”,是因為我從小就有殘疾,失去了很多正常人應有的快樂和便利;說“萬幸”是因為我有支持、關愛我的家人和朋友,更因為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當今社會對殘疾人越來越包容,我得到了許多好心人的幫助。
能夠開始自己的求學之路,首先要感謝的是我已經過世的母親——和玉。母親是一個典型的農村婦女,她雖然沒有什麼文化,卻非常的果敢和堅韌。母親看到和我同齡的孩子都去上學了,也看出我對他們的羡慕,所以毅然決然地將我送到了村裡的小學上學。剛開始母親擔心我自己不習慣,從開學第一天開始,母親把我送到學校後,她就哪也不去,守在教室外面,以便我需要時可以隨時叫她。就這樣,母親在學校守了我半個月,看我習慣了才慢慢開始把我送到學校後就去忙自己的事情,到放學時再來接我。她每次來送我,都會託付同學和老師,請他們多照顧我。我的求學之路就這樣開始了。還記得小時候,電視上播過一個好像叫《中國式母親》的電視劇。母親看後自豪地說:“我養你不容易,好幾次我都想把你丟井裡算了,可每次抱著你在井邊坐了很久,還是把你抱回來了。自己生的,沒辦法,我就是典型的中國式母親。”當時還認為母親這麼說太驕傲了,但今天在這裡,我想說:“我的母親是偉大的中國式媽媽!”
小學二年級時,我遇到了人生中另一個最重要的人,我的同學——程勇。他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和我成為朋友,經常幫我去廁所,有時候母親來接我晚了,他還把我送回家。初中後我們要到鄉里去讀書,於是他開始每天和我一起上下學。初中、高中的時光,我每天都坐在他的自行車後面上下學。程勇因為幫助我的事蹟,獲得了“2000年全國志願者助殘先進個人”的榮譽。現在,我都管程勇叫哥,我的父母和他的父母也都變成了親如一家的朋友。
2002年,高考後,我選擇了一所當時的民辦大專院校——黃河科技學院。我很感激我的母校黃河科技學院能在那個時候接收我。之所以這樣選擇,也是有一定的主觀和客觀原因的。首先,高考時,自己經歷的事情還太有限,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發揮受到了極大的抑制。當時在考場上,由於緊張和天氣炎熱,我渾身一直冒汗,頭上的汗不斷滴在試卷上,大部分試卷都被汗水浸透了。兩條帶進去的幹毛巾,一場考試下來,都像剛從水裡撈出來的一樣。而且,自己寫字速度很慢,字體也因手臂顫抖很潦草,加上汗水的模糊,卷面變的很不清楚。現在每每回想起那個場面,自己仍懊惱不已。雖然現在自己在心理和身體方面都有了進步,也參加了無數的考試,但每次考試,對自己來說,仍是不小的挑戰。我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但卻不一定得到一樣的成績。其次,我參加高考時,絕大多數公辦大學都不願意接受殘疾人,我的選擇餘地很小,所以最終選擇了一所民辦學校開始了自己的高等教育。此後,通過自己的努力,我參加了專升本考試,後來又參加考研考試。幸運的是,社會對殘疾人越來越關切,這一路走來,自己的求學過程並沒有過多地受限於身體劣勢。這樣的路線雖然有些曲折,但對我來說,已經是很慶倖和感恩的了。
高中之前,我一直都在家中住宿,每天在家吃飯,有父母在身邊,他們對我的照顧自然無微不至。一旦開始外出上學,什麼都需要自己應付了,雖然同學們都很友好地幫助我,但我是個性格要強的人,比如鋪床,疊被子,洗衣服等事情,慢慢都學著自己做。學習上,因為我行動不方便,所以很少出去活動或遊玩,也就有了更多的時間放在功課上,也正是因為這樣,我的成績還一直都保持在前列。
大專快畢業的時候,我面臨了一次對我人生至關重要的選擇:是繼續讀書?還是就此結束?說實話我當時是比較消極的,我看到那麼多身體健全的名牌大學畢業生都找不到工作,何況我還只是一個民辦學校的大專學生,而且身體條件還是這樣。我看不到繼續讀書的希望,所以當時的想法就是不上學了,不給父母添負擔了。但父母知道我有這樣的想法後,既引導我,又逼迫我,讓我繼續讀書。為了不讓父母失望,我在專升本考試前的半年,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宿舍裡,每天沒日沒夜地複習,連一日三餐都是同學幫我從食堂帶回來的。
2006年,我順利通過專升本考試,被河南理工大學電腦學院錄取。在河南理工,我同樣遇到了很好的同學和室友。我每天和他們一起上課,一起自習。2008年,我又考取了河南理工大學電腦學院的研究生。研究生階段,我有機會接觸到了更多優秀的老師,並跟隨他們做了一些科研和工程方面的工作,這讓我對自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有了更清楚的認識。通過大學、研究生階段的磨練,我實現了個人生活自理和學業的同時進步。在研究生即將畢業的時候,我決定堅持自己在學術上的發展,所以決定繼續考取博士研究生。
多年來在校園中度過,現在總結起來,求學之於我不僅是對知識的追求,更是一種人生的歷練。關於讀博,有人早就勸過我:“讀博是辛苦地,怕你受不了!”而我認為:人生本就是要不斷經歷痛苦的,不同的是,不在這裡受苦,就在那裡受苦,不受這樣的苦,就受那樣的苦;而幸福、快樂則是歷經磨難、困苦,心靈倍受揉搓後的舒展與清明。已然失去了很多經歷生活的方式,我選擇讀博,作為自己人生的歷練,實現理想的途徑。
想和做到是有距離的,理想和現實是有差距的。我考試聯繫的幾位博士生導師,在看到我的身體狀況後都杳無音信,這令我非常的沮喪和灰心。幾經周折之後,我聯繫到了北京理工大學的樊孝忠教授,樊老師是自然語言處理方面的專家,在得知我的身體情況後,告訴我他需要考慮一下。接下來近一個月的時間都沒得到樊老師的消息,正當我絕望的時候,樊老師發郵件告知我,他同意我報考他的博士研究生,但他不會透露任何關於考試的資訊,能不能考上,完全要靠自己。得到樊老師的允許,我仿佛抓住了最後一根稻草,我將全部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備考當中。經過筆試,面試,還有漫長的等待,我有幸被北京理工大學電腦學院錄取為2011級博士研究生。
前一段和樊老師聊到關於考博的經歷,我說很感激樊老師給我提供了這樣一個提升自己的機會,我在北理這一年多的時間,發現自己增長了很多知識,擴大了不少見識。樊老師也很坦誠地告訴我,當時報考他的學生當中,有三個學生都達到了錄取標準,但他只能收兩個學生。樊老師說:“考慮到你的身體情況,我擔心其他的老師會不要你,所以我就把另一個學生推薦給了其他老師,把你留在我這邊。”我當時感動的都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的心情。一所大學中能有樊老師這樣宅心仁厚的教師,是社會的幸事,是這所大學的幸事,更是像我這樣一個學生的幸事。一所大學拒絕一個學生,大學可能根本沒有什麼損失,只是例行公事,但一個學生被一所大學拒絕,改變的就是他的一生。
讀博這一年多來,對我影響最大的另一位老師是我的英語老師高波老師。高老師從第一節課開始就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高貴的,每個人都是unique and special(獨一無二的),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make a deference(帶來一些不同)。說實話,作為一個殘疾孩子,心底的自卑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就在一年之前,我最怕的還是別人以獵奇式的眼神看我,但在高波老師正能量的薰陶下,我自己慢慢想通了,我走路不好,說話不清,但這就是我的style,我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給這個世界帶來一些不同,我就是要告訴人們,原來人還可以這樣走路,原來人還可以有這樣的生存狀態,原來還可以有人如此囂張地出來“污染”大家的視覺和聽覺。事情大概都是這樣,一念頓悟,世界就大不相同了。
關於困境,偉大的哲學家老子說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我自己身處困境的時候,也會抱怨老天不公,也會想到放棄,但真正跨過去了,回過頭去看的時候,發現經歷苦難的過程,和過程後的心靈飽滿,才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關於未來,我很喜歡約伯斯在斯坦福大學給畢業生的演講中所表述的,“你無法預先把未來的點點滴滴串連起來;只有在經歷過後,你才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眼前經歷的種種,都會串連成你的未來。(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沒人能保證你的未來,但你現在的所作所為必將構成你的未來,想改變未來,請從現在開始做起。
關於有用與無用,莊子說過:“無用之用,方為大用。”今天你是一個被別人認為沒用的人,也許就是老天給了你一個機會讓你成長為更有用的人,所以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意而喪失信心,也不要強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做比較,要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和優勢,要善於接納自己,救贖自己。我很喜歡王潮歌導演的一段話:“什麼是成功?成功是我感到幸福,我感到我生而有意義,我感到我沒有那麼多的挫敗,我感到我這個人不錯!”
我也曾誠實地捫心自問,我並不非常聰明,身體條件也不如別人,我憑什麼走到今天?我搜索了頭腦中的所有詞彙和言語,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那是父親每每微醺之後形容他自己的一句話,他說他自己是“血骨熬湯為理想”。我想我能走到今天,也是因為一個熬字。熬其實不是懈怠,熬是不急不燥地進步,是堅持。生活中最可貴的不是因為看到了希望而堅持,而是因為堅持才看到了希望。希望大家都能堅持自己,堅持夢想。無論遭遇怎樣的境遇和苦難,都請保持一份對未來的情懷和純真,都請相信堅持的力量。謝謝大家給我機會再這裡訴說自己的故事和感想,謝謝主辦方對腦癱兒童的關注和救助。  

2012年12月10日 星期一

贏得勝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比賽。


【老子道德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憨蟲20121210日憨編
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得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憨蟲憨解:自然規律的道理,在於集中注意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限制招搖階段性的績效;贏得階段性績效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獲得這一結果時,你是否在努力的過程中獲得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防止“衝績效”蛻化為拼湊績效,將這種“衝刺”演變成數字的拼湊。 “贏得勝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比賽”。
【從“金牌觀”看階段性績效】
國際奧會主席羅格在倫敦舉辦的2012年奧運會開幕式上指出:“贏得勝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比賽。”相對於企業管理而言,金牌相當於一種階段性績效;贏得階段性績效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獲得這一結果時,你是否在努力的過程中獲得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只有在過程中甄別、堅持取之有道的原則,結果的取得和超越才真正富有含金量
隨著精細化的管理時代的來臨,業界已經從重視結果轉變為重視過程,細節決定成敗的管理理念已經摒棄了結果導向中粗放與僥倖的弊端。市場沒有閉幕式,階段性績效如果不利於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及時予以矯正
首先,應當專注于以消費者為導向的創新努力,不為一時的績效誘惑或者挫折所動。如果說企業的本質是為消費者創造價值,那麼只要真正為消費者創造了價值,終究會被市場所承認,而不論階段性績效產生怎樣的波動
其次,必須在過程中不斷積澱核心競爭力,防止“衝績效”蛻化為拼湊績效。正如體育競賽總有場所、時段的限制一樣,企業階段性績效的統計也有一定的“孤立性”。為了階段性績效好看似乎可以在市場上組織必要的“衝刺”,但絕不能將這種“衝刺”演變成數字的拼湊。否則,那不僅是如同“唯金牌論”一樣的“唯績效論”,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失去企業發展的後勁,被市場取消“資格”。
通過階段性績效的統計結果反思過程,謹防企業的運行過程被部門利益綁架。毫無疑問,企業績效往往需要通過某個部門、某個團隊成員的階段性績效表現出來。反過來說,某個部門、某個團隊成員階段性績效的取得,實際上取決於相關部門和整個團隊共同努力,類似於奧運金牌背後的舉國體制。問題在於,企業內部也有競爭,各個部門都想利用“舉國體制”的資源彰顯部門或者個人的階段性業績,那實際上是一種利益輸送。因此必須對利用結果導向綁架過程的傾向及時進行矯正,防止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動力在某個部門、某個團隊成員取得階段性績效“功成身退”後,湮滅殆盡

2012年12月9日 星期日

時時可死,步步求生


【文天祥:存心時時可死,行事步步求生】憨蟲2012129日憨編
思考生死其實是思考生命,接受死亡會讓我們承擔生命的責任。死亡是一個事件,一個過程,一種經驗,一個儀式……面對死亡的態度,受你的早期經驗、家庭、宗教信仰和文化等方面的影響。文天祥說過:存心時時可死,行事步步求生,應該是人生為使命奮鬥時必須持有面對生死的態度,意思是:在思想上或者心理上時刻做好失敗的準備,但是在行動上要時刻向成功的方向而努力。當代修行極有成就的葉曼居士,有一次說她略作改動,變成“時時可死,步步求生”。真是改得妙,一個人隨時隨地可以死去,是多麼的瀟灑,而一個人每一步都往活的地方走,是多麼的勇毅。反過來,對於醉生夢死之憨輩,就是“時時可生,步步求死”了。作家麥家寫過: 我們最大的悲哀,是迷茫地走在路上,看不到前面的希望;我們最壞的習慣,是苟安於當下生活,不知道明天的方向。意思;不言自憨。 

善,要善善,善於善,才有力量,才是善的力量,才能夠凝聚一股善的力量。


【道德經】老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居處停留要懂得地理優勢,思考問題要有深度和廣度,做事要存仁愛之心,說話要恪守承諾,組織或者管理都要善於調理,做事情要懂得運用自己的能力,行動要懂得選擇時機。)
憨蟲注:何謂善?不單是做好人,做好事,還要做得好,好做得;善,要善善,善於善,才有力量,才是善的力量,才能夠凝聚一股善的力量。

你的品牌和產品的品牌同等重要


【客戶的拒絕是一種習慣動作】@彭曙光V
所有的拒絕大致分為兩種:一是拒絕你銷售的產品;二是拒絕你這個人。同樣,客戶選擇你銷售產品的原因,往往也是兩種:一是選擇你的產品;二是選擇你這個人。所以,你要知道,好的銷售首先要是一個招人喜歡和令人感興趣的人,你的品牌和產品的品牌同等重要。
憨蟲注:推而宏觀,客戶拒絕一個企業大致分為兩種:一是拒絕你企業行銷的產品;二是拒絕你這個企業。同樣,客戶選擇你行銷產品的原因,往往也是兩種:一是選擇你企業行銷的產品;二是選擇你這個企業。所以,你要知道,好的行銷首先要是一個招人喜歡和令人感興趣的企業,你企業的品牌和產品的品牌同等重要。

2012年12月8日 星期六

莫言在瑞典學院發表獲獎演講全文《講故事的人》


【講故事的人】莫言 | 諾貝爾文學獎演講全文 | 人民網 | 2012-12-08
北京時間128日淩晨,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瑞典學院發表文學演講,主題為“講故事的人”(storyteller) ,以下為演講全文。
尊敬的瑞典學院各位院士,女士們、先生們:
通過電視或者網路,我想在座的各位,對遙遠的高密東北鄉,已經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們也許看到了我的九十歲的老父親,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兒和我的一歲零四個月的外孫女。但有一個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親,你們永遠無法看到了。我獲獎後,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榮,但我的母親卻無法分享了。
我母親生於1922 年,卒于1994 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莊東邊的桃園裏。去年,一條鐵路要從那兒穿過,我們不得不將她的墳墓遷移到距離村子更遠的地方。掘開墳墓後,我們看到,棺木已經腐朽,母親的骨殖,已經與泥土混為一體。我們只好象徵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裏。也就是從那一時刻起,我感到,我的母親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訴説,就是對母親的訴説。
我是我母親最小的孩子。我記憶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著家裏唯一的一把熱水瓶去公共食堂打開水。因為饑餓無力,失手將熱水瓶打碎,我嚇得要命,鑽進草垛,一天沒敢出來。傍晚的時候,我聽到母親呼喚我的乳名。我從草垛裏鑽出來,以為會受到打罵,但母親沒有打我也沒有罵我,只是撫摸著我的頭,口中發出長長的嘆息。我記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隨著母親去集體的地裏撿麥穗,看守麥田的人來了,撿麥穗的人紛紛逃跑,我母親是小腳,跑不快,被捉住,那個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個耳光。她搖晃著身體跌倒在地。看守人沒收了我們撿到的麥穗,吹著口哨揚長而去。我母親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臉上那種絕望的神情讓我終生難忘。多年之後,當那個看守麥田的人成為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在集市上與我相逢,我衝上去想找他報仇,母親拉住了我,平靜地對我説:“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並不是一個人。”
我記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個中秋節的中午,我們家難得地包了一頓餃子,每人只有一碗。正當我們吃餃子時,一個乞討的老人,來到了我們家門口。我端起半碗紅薯幹打發他,他卻憤憤不平地説:“我是一個老人,你們吃餃子,卻讓我吃紅薯幹,你們的心是怎麼長的?”我氣急敗壞地説:“我們一年也吃不了幾次餃子,一人一小碗,連半飽都吃不了!給你紅薯幹就不錯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滾!”母親訓斥了我,然後端起她那半碗餃子,倒進老人碗裏。
我最後悔的一件事,就是跟著母親去賣白菜,有意無意地多算了一位買白菜的老人一毛錢。算完錢我就去了學校。當我放學回家時,看到很少流淚的母親淚流滿面。母親並沒有罵我,只是輕輕地説:“兒子,你讓娘丟了臉。”
我十幾歲時,母親患了嚴重的肺病,饑餓,病痛,勞累,使我們這個家庭陷入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産生了一種強烈的不祥之感,以為母親隨時都會自尋短見。每當我勞動歸來,一進大門,就高喊母親,聽到她的回應,心中才感到一塊石頭落了地,如果一時聽不到她的回應,我就心驚膽顫,跑到廂房和磨坊裏尋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間也沒有見到母親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裏大哭。這時,母親背著一捆柴草從外邊走進來。她對我的哭很不滿,但我又不能對她説出我的擔憂。母親看透我的心思,她説:“孩子,你放心,儘管我活著沒有一點樂趣,但只要閻王爺不叫我,我是不會去的。”我生來相貌醜陋,村子裏很多人當面嘲笑我,學校裏有幾個性格霸蠻的同學甚至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親對我説:“兒子,你不醜。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醜在哪?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醜,也能變美。”後來我進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後甚至當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親的話,便心平氣和地向他們道歉。
我母親不識字,但對識字的人十分敬重。我們家生活困難,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但只要我對她提出買書買文具的要求,她總是會滿足我。她是個勤勞的人,討厭懶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為看書耽誤了幹活,她從來沒批評過我。有一段時間,集市上來了一個説書人。我偷偷地跑去聽書,忘記了她分配給我的活兒。為此,母親批評了我。晚上,當她就著一盞小油燈為家人趕制棉衣時,我忍不住地將白天從説書人那裏聽來的故事復述給她聽,起初她有些不耐煩,因為在她心目中,説書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務正業的人,從他們嘴裏,冒不出什麼好話來。但我復述的故事,漸漸地吸引了她。以後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給我排活兒,默許我去集上聽書。為了報答母親的恩情,也為了向她炫耀我的記憶力,我會把白天聽到的故事,繪聲繪色地講給她聽。
很快的,我就不滿足復述説書人講的故事了,我在復述的過程中,不斷地添油加醋。我會投我母親所好,編造一些情節,有時候甚至改變故事的結局。我的聽眾,也不僅僅是我的母親,連我的姐姐,我的嬸嬸,我的奶奶,都成為我的聽眾。我母親在聽完我的故事後,有時會憂心忡忡地,像是對我説,又像是自言自語:“兒啊,你長大後會成為一個什麼人呢?難道要靠耍貧嘴吃飯嗎?”我理解母親的擔憂,因為在村子裏,一個貧嘴的孩子,是招人厭煩的,有時候還會給自己和家庭帶來麻煩。我在小説《牛》裏所寫的那個因為話多被村裏人厭惡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時的影子。我母親經常提醒我少説話,她希望我能做一個沉默寡言、安穩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卻顯露出極強的説話能力和極大的説話慾望,這無疑是極大的危險,但我的説故事的能力,又帶給了她愉悅,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話説“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儘管有我父母親的諄諄教導,但我並沒改掉我喜歡説話的天性,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對自己的諷刺。我小學未畢業即輟學,因為年幼體弱,幹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灘上去放牧牛羊。當我牽著牛羊從學校門前路過,看到昔日的同學在校園裏打打鬧鬧,我心中充滿悲涼,深深地體會到一個人——哪怕是一個孩子——離開群體後的痛苦。到了荒灘上,我把牛羊放開,讓它們自己吃草。藍天如海,草地一望無際,周圍看不到一個人影,沒有人的聲音,只有鳥兒在天上鳴叫。我感到很孤獨,很寂寞,心裏空空蕩蕩。有時候,我躺在草地上,望著天上懶洋洋地飄動著的白雲,腦海裏便浮現出許多莫名其妙的幻像。我們那地方流傳著許多狐狸變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著能有一個狐狸變成美女與我來做伴放牛,但她始終沒有出現。但有一次,一隻火紅色的狐狸從我面前的草叢中跳出來時,我被嚇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沒了蹤影,我還在那裏顫抖。有時候我會蹲在牛的身旁,看著湛藍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時候我會模倣著鳥兒的叫聲試圖與天上的鳥兒對話,有時候我會對一棵樹訴説心聲。但鳥兒不理我,樹也不理我。——許多年後,當我成為一個小説家,當年的許多幻想,都被我寫進了小説。很多人誇我想像力豐富,有一些文學愛好者,希望我能告訴他們培養想像力的秘訣,對此,我只能報以苦笑。就像中國的先賢老子所説的那樣:“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我童年輟學,飽受饑餓、孤獨、無書可讀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們的前輩作家沈從文那樣,及早地開始閱讀社會人生這本大書。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聽説書人説書,僅僅是這本大書中的一頁。
輟學之後,我混跡于成人之中,開始了“用耳朵閱讀”的漫長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鄉曾出了一個講故事的偉大天才——蒲松齡,我們村裏的許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傳人。我在集體勞動的田間地頭,在生産隊的牛棚馬廄,在我爺爺奶奶的熱炕頭上,甚至在搖搖晃晃地行進著的牛車上,聆聽了許許多多神鬼故事,歷史傳奇,逸聞趣事,這些故事都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家族歷史緊密聯繫在一起,使我産生了強烈的現實感。
我做夢也想不到有朝一日這些東西會成為我的寫作素材,我當時只是一個迷戀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聽著人們的講述。那時我是一個絕對的有神論者,我相信萬物都有靈性,我見到一棵大樹會肅然起敬。我看到一隻鳥會感到它隨時會變化成人,我遇到一個陌生人,也會懷疑他是一個動物變化而成。每當夜晚我從生産隊的記工房回家時,無邊的恐懼便包圍了我,為了壯膽,我一邊奔跑一邊大聲歌唱。那時我正處在變聲期,嗓音嘶啞,聲調難聽,我的歌唱,是對我的鄉親們的一種折磨。
我在故鄉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間離家最遠的是乘火車去了一次青島,還差點迷失在木材廠的巨大木材之間,以至於我母親問我去青島看到了什麼風景時,我沮喪地告訴她:什麼都沒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頭。但也就是這次青島之行,使我産生了想離開故鄉到外邊去看世界的強烈願望。
1976 2 月,我應徵入伍,背著我母親賣掉結婚時的首飾幫我購買的四本《中國通史簡編》,走出了高密東北鄉這個既讓我愛又讓我恨的地方,開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時期。我必須承認,如果沒有多年來中國社會的巨大發展與進步,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也不會有我這樣一個作家。
在軍營的枯燥生活中,我迎來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學熱潮,我從一個用耳朵聆聽故事,用嘴巴講述故事的孩子,開始嘗試用筆來講述故事。起初的道路並不平坦,我那時並沒有意識到我二十多年的農村生活經驗是文學的富礦,那時我以為文學就是寫好人好事,就是寫英雄模範,所以,儘管也發表了幾篇作品,但文學價值很低。
1984 年秋,我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在我的恩師著名作家徐懷中的啟髮指導下,我寫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紅蘿蔔》、《紅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説。在《秋水》這篇小説裏,第一次出現了“高密東北鄉”這個字眼,從此,就如同一個四處遊蕩的農民有了一片土地,我這樣一個文學的流浪漢,終於有了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場所。我必須承認,在創建我的文學領地“高密東北鄉”的過程中,美國的威廉?福克納和哥倫比亞的加西亞?馬爾克斯給了我重要啟發。我對他們的閱讀並不認真,但他們開天闢地的豪邁精神激勵了我,使我明白了一個作家必須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地方。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謙卑退讓,但在文學創作中,必須頤指氣使,獨斷專行。
我追隨在這兩位大師身後兩年,即意識到,必須儘快地逃離他們,我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他們是兩座灼熱的火爐,而我是冰塊,如果離他們太近,會被他們蒸發掉。根據我的體會,一個作家之所以會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響,其根本是因為影響者和被影響者靈魂深處的相似之處。正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所以,儘管我沒有很好地去讀他們的書,但只讀過幾頁,我就明白了他們幹了什麼,也明白了他們是怎樣幹的,隨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該幹什麼和我該怎樣幹。我該幹的事情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講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説書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爺爺奶奶、村裏的老人們講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説,講述的時候,我沒有想到誰會是我的聽眾,也許我的聽眾就是那些如我母親一樣的人,也許我的聽眾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親身經歷,譬如《枯河》中那個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紅蘿蔔》中那個自始至終一言不發的孩子。我的確曾因為幹過一件錯事而受到過父親的痛打。
我也的確曾在橋梁工地上為鐵匠師傅拉過風箱。當然,個人的經歷無論多麼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動地寫進小説,小説必須虛構,必須想像。很多朋友説《透明的紅蘿蔔》是我最好的小説,對此我不反駁,也不認同,但我認為《透明的紅蘿蔔》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徵性、最意味深長的一部。那個渾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説的靈魂,儘管在後來的小説裏,我寫了很多的人物,但沒有一個人物,比他更貼近我的靈魂。或者可以説,一個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總有一個領頭的,這個沉默的孩子就是一個領頭的,他一言不發,但卻有力地領導著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東北鄉這個舞臺上,盡情地表演。自己的故事總是有限的,講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須講他人的故事。於是,我的親人們的故事,我的村人們的故事,以及我從老人們口中聽到過的祖先們的故事,就像聽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樣,從我的記憶深處涌出來。他們用期盼的目光看著我,等待著我去寫他們。我的爺爺、奶奶、父親、母親、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兒,都在我的作品裏出現過,還有很多的我們高密東北鄉的鄉親,也都在我的小説裏露過面。當然,我對他們,都進行了文學化的處理,使他們超越了他們自身,成為文學中的人物。
我最新的小説《蛙》中,就出現了我姑姑的形象。因為我獲得諾貝爾獎,許多記者到她家採訪,起初她還很耐心地回答提問,但很快便不勝其煩,跑到縣城裏她兒子家躲起來了。姑姑確實是我寫《蛙》時的模特,但小説中的姑姑,與現實生活中的姑姑有著天壤之別。小説中的姑姑專橫跋扈,有時簡直像個女匪,現實中的姑姑和善開朗,是一個標準的賢妻良母。現實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滿,小説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卻因為心靈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個幽靈一樣在暗夜中游蕩。我感謝姑姑的寬容,她沒有因為我在小説中把她寫成那樣而生氣;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確地理解了小説中人物與現實中人物的複雜關係。母親去世後,我悲痛萬分,決定寫一部書獻給她。這就是那本《豐乳肥臀》。因為胸有成竹,因為情感充盈,僅用了83 天,我便寫出了這部長達50 萬字的小説的初稿。
在《豐乳肥臀》這本書裏,我肆無忌憚地使用了與我母親的親身經歷有關的素材,但書中的母親情感方面的經歷,則是虛構或取材于高密東北鄉諸多母親的經歷。在這本書的卷前語上,我寫下了“獻給母親在天之靈”的話,但這本書,實際上是獻給天下母親的,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東北鄉”寫成中國乃至世界的縮影一樣。
作家的創作過程各有特色,我每本書的構思與靈感觸發也都不盡相同。有的小説起源於夢境,譬如《透明的紅蘿蔔》,有的小説則發端于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無論是起源於夢境還是發端于現實,最後都必須和個人的經驗相結合,才有可能變成一部具有鮮明個性的,用無數生動細節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語言豐富多彩、結構匠心獨運的文學作品。有必要特別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讓一個真正的説書人登場,並在書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這個説書人真實姓名,當然,他在書中的所有行為都是虛構。在我的寫作中,出現過多次這樣的現象,寫作之初,我使用他們的真實姓名,希望能借此獲得一種親近感,
但作品完成之後,我想為他們改換姓名時卻感到已經不可能了,因此也發生過與我小説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親發泄不滿的事情,我父親替我向他們道歉,但同時又開導他們不要當真。我父親説:“他在《紅高粱》中,第一句就説‘我父親這個土匪種’,我都不在意你們還在意什麼?”
我在寫作《天堂蒜薹之歌》這類逼近社會現實的小説時,面對著的最大問題,其實不是我敢不敢對社會上的黑暗現象進行批評,而是這燃燒的激情和憤怒會讓政治壓倒文學,使這部小説變成一個社會事件的紀實報告。小説家是社會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但小説家在寫作時,必須站在人的立場上,把所有的人都當做人來寫。
只有這樣,文學才能發端事件但超越事件,關心政治但大於政治。可能是因為我經歷過長期的艱難生活,使我對人性有較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麼,也明白真正的悲憫是什麼。我知道,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難用是非善惡準確定性的朦朧地帶,而這片地帶,正是文學家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只要是準確地、生動地描寫了這個充滿矛盾的朦朧地帶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並具備了優秀文學的品質。
喋喋不休地講述自己的作品是令人厭煩的,但我的人生是與我的作品緊密相連的,不講作品,我感到無從下嘴,所以還得請各位原諒。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我作為一個現代的説書人,是隱藏在文本背後的,但從《檀香刑》這部小説開始,我終於從後臺跳到了前臺。如果説我早期的作品是自言自語,目無讀者,從這本書開始,我感覺到自己是站在一個廣場上,面對著許多聽眾,繪聲繪色地講述。這是世界小説的傳統,更是中國小説的傳統。我也曾積極地向西方的現代派小説學習,也曾經玩弄過形形色色的敘事花樣,但我最終回歸了傳統。
當然,這種回歸,不是一成不變的回歸,《檀香刑》和之後的小説,是繼承了中國古典小説傳統又借鑒了西方小説技術的混合文本。小説領域的所謂創新,基本上都是這種混合的産物。不僅僅是本國文學傳統與外國小説技巧的混合,也是小説與其他的藝術門類的混合,就像《檀香刑》是與民間戲曲的混合,就像我早期的一些小説從美術、音樂、甚至雜技中汲取了營養一樣。
最後,請允許我再講一下我的《生死疲勞》。這個書名來自佛教經典,據我所知,為翻譯這個書名,各國的翻譯家都很頭痛。我對佛教經典並沒有深入研究,對佛教的理解自然十分膚淺,之所以以此為題,是因為我覺得佛教的許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識,人世中許多紛爭,在佛家的眼裏,是毫無意義的。這樣一種至高眼界下的人世,顯得十分可悲。當然,我沒有把這本書寫成布道詞,我寫的還是人的命運與人的情感,人的局限與人的寬容,以及人為追求幸福、堅持自己的信念所做出的努力與犧牲。小説中那位以一己之身與時代潮流對抗的藍臉,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這個人物的原型,是我們鄰村的一位農民,我童年時,經常看到他推著一輛吱吱作響的木輪車,從我家門前的道路上通過。給他拉車的,是一頭瘸腿的毛驢,為他牽驢的,是他小腳的妻子。這個奇怪的勞動組合,在當時的集體化社會裏,顯得那麼古怪和不合時宜,在我們這些孩子的眼裏,也把他們看成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小丑,以至於當他們從街上經過時,我們會充滿義憤地朝他們投擲石塊。事過多年,當我拿起筆來寫作時,這個人物,這個畫面,便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我知道,我總有一天會為他寫一本書,我遲早要把他的故事講給天下人聽,但一直到了2005年,當我在一座廟宇裏看到“六道輪迴”的壁畫時,才明白了講述這個故事的正確方法。
我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引發了一些爭議。起初,我還以為大家爭議的對像是我,漸漸的,我感到這個被爭議的對象,是一個與我毫不相關的人。我如同一個看戲人,看著眾人的表演。我看到那個得獎人身上落滿了花朵,也被擲上了石塊、潑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著從花朵和石塊中鑽出來,擦乾凈身上的臟水,坦然地站在一邊,對著眾人説:對一個作家來説,最好的説話方式是寫作。我該説的話都寫進了我的作品裏。用嘴説出的話隨風而散,用筆寫出的話永不磨滅。我希望你們能耐心地讀一下我的書,當然,我沒有資格強迫你們讀我的書。
即便你們讀了我的書,我也不期望你們能改變對我的看法,世界上還沒有一個作家,能讓所有的讀者都喜歡他。在當今這樣的時代裏,更是如此。
儘管我什麼都不想説,但在今天這樣的場合我必須説話,那我就簡單地再説幾句。
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我還是要給你們講故事。上世紀六十年代,我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學校裏組織我們去觀一個苦難展覽,我們在老師的引領下放聲大哭。為了能讓老師看到我的表現,我捨不得擦去臉上的淚水。我看到有幾位同學悄悄地將唾沫抹到臉上冒充淚水。我還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學之間,有一位同學,臉上沒有一滴淚,嘴巴裏沒有一點聲音,也沒有用手掩面。他睜著大眼看著我們,眼睛裏流露出驚訝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後,我向老師報告了這位同學的行為。為此,學校給了這位同學一個警告處分。多年之後,當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師懺悔時,老師説,那天來找他説這件事的,有十幾個同學。這位同學十幾年前就已去世,每當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這件事讓我悟到一個道理,那就是:當眾人都哭時,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當哭成為一種表演時,更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
我再講一個故事:三十多年前,我還在部隊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辦公室看書,有一位老長官推門進來,看了一眼我對面的位置,自言自語道:“噢,沒有人?”我隨即站起來,高聲説:“難道我不是人嗎?”那位老長官被我頂得面紅耳赤,尷尬而退。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許久,以為自己是個英勇的鬥士,但事過多年後,我卻為此深感內疚。請允許我講最後一個故事,這是許多年前我爺爺講給我聽過的:有八個外出打工的泥瓦匠,為避一場暴風雨,躲進了一座破廟。外邊的雷聲一陣緊似一陣,一個個的火球,在廟門外滾來滾去,空中似乎還有吱吱的龍叫聲。眾人都膽戰心驚,面如土色。有一個人説:“我們八個人中,必定一個人幹過傷天害理的壞事,誰幹過壞事,就自己走出廟接受懲罰吧,免得讓好人受到牽連。”自然沒有人願意出去。又有人提議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們就將自己的草帽往外拋吧,誰的草帽被刮出廟門,就説明誰幹了壞事,那就請他出去接受懲罰。”於是大家就將自己的草帽往廟門外拋,七個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廟內,只有一個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這個人出去受罰,他自然不願出去,眾人便將他抬起來扔出了廟門。故事的結局我估計大家都猜到了——那個人剛被扔出廟門,那座破廟轟然坍塌。
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因為講故事我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我獲獎後發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堅信真理和正義是存在的。
今後的歲月裏,我將繼續講我的故事。
謝謝大家!
2012127

2012年12月5日 星期三

識人、斷事、養生


【人生三件事】
人生三件事,第一是識人
人是世界上最聰明、最狡猾、最兇殘的動物。識人是人生的頭等大事。人識准了,做事就順利,就成功;人識錯了,做事就挫折,就失敗。
要尋高人指點。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有高人指點,就會如魚得水。
要找貴人支持。背靠大樹,好乘涼。有貴人支持,就會乘風破浪。
要覓愛人幫助。成功的人士背後都有一位能幹的愛人。有愛人相助,就會事半功倍。
要求友人助力。眾人劃槳好行船。有友人助力,就會順風順水。
要避壞人危害。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壞人囂張,緣於好人慈悲。魔高一尺,道就應高一丈。
要躲小人暗算。甯與君子吵一架,不與小人說句話。遭遇小人,三十六計,走為上。
人生三件事,第二是斷事
人只要活著,總要想事或者幹事。可謂事不離身,身不離事。人與人的差別就是斷事的準確度。
你能夠把股市斷准了,便可以發財。
你能夠把商市斷准了,便可以贏利。
你能夠把政事斷准了,便可以當官。
人生碰到的有大事、小事,好事、壞事,急事、緩事,難事、易事……面對錯綜複雜、千條萬緒的事,你一定要斷清好、壞,分清大、小,搞准急、緩,弄清難、易;一定要把該幹的事斷准,把斷准的事幹成,把幹成的事幹好。
人生三件事,第三是養生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
注重養生與不注重養生是大不一樣的。所有高夀者都是善養生之人。
養生要努力做到二養、三調、十要。
養生首先要養心。病由心生。不少病緣自心理不健康。心情愉悅、舒暢是身體健康之本。千萬不要胡思、亂想,生悶氣,著瞎急,自己折磨自己。
養生要重視養胃。病從口入。不少病是因為吃惹出來的禍。張嘴吃東西時,一定要認真想一想,該不該吃,該吃多少。吃進去就吐不出來了,千萬不要瞎吃、胡吃,為嘴傷身。
養生要調控陰陽,努力做到陰陽平衡。
養生要調控酸堿,努力做到酸堿平衡。
養生要調控生態,努力做到生態平衡。
養生:心要靜,神要定,頭要清,腹要空,腳要熱,腿要動,食要雜,欲要節,藥要慎,體要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