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1日 星期日

越科學的預測 越不可相信


【越科學的預測 越不可相信】‧大衛.墨瑞 2012/10/18 
商業史中真的充滿了許多不高明的預測。一九八五年,蘋果電腦的董事會讓賈伯斯走路。企業家裴洛〈Ross Perot〉在一九七九年曾想從比爾.蓋茲手上買下微軟,但兩人始終沒有交集,後來裴洛認為這是他「做過最糟糕的一次決策」。
【前言】
你一定沒想到:
.罐頭發明了57年之後,才發明開罐器
iPhone手機、iTunes的開發都是意外,賈伯斯原本的計畫是做平板電腦
.世界最大零售商沃爾瑪(Wal-Mart),原本的計畫是做類似台灣10元店的生意
.微軟根本沒想過開發DOS作業系統,是IBM臨時決定找比爾蓋茲下單
.臉書的原計畫是成為大學生的聯誼工具,結果……
.阿波羅13號登月計畫大失敗,為什麼事後被視為成功典範?
這些人的共同點是什麼?
他們都會做計畫,但他們的成功都靠「B計畫」——知道何時該轉彎、何時不堅持、計畫該如何變形。
越科學的預測、越不可相信
在亞馬遜網路書店上,你可以找到五萬七千本以上有關未來的書籍,其中《爆米花報告》〈The Popcorn Report〉作者波普康〈Faith Popcorn〉,預測了美國生活型態與消費趨勢,因此賺進了大把的鈔票。但如果碰到某些情況,例如經濟發展、長期全球氣候變化、經營趨勢和保險業務時,要得知未來會發生什麼事,就變得很困難。
理由很簡單,如果某一事件的最後結果由三個獨立的變數構成,就意味著可能有一千個不同的結果;如果獨立的變數超過一百個,則可能結果將以數十億來計。
當然,摩亞薩米和其同業都知道這點,所以他們分析過去、判斷哪個變數最能影響不同的結果,將現實狀況簡化之後,再持續觀察這些變數、推測未來。也就是說,他們根據歷史資料發展出合理的量化模型,再運用這些模型來預測未來。
不過,這種方式有瑕疵,因為我們不可能知道所有的變數,也不能確定最終決定結果的變數。一旦受到預測所採用的數學與科學理論矇蔽,就會看不清真正會發生什麼事,就如塔雷柏〈Nassim Taleb〉在《黑天鵝效應》〈The Black Swan〉所言:「一個背後有越多科學基礎的預測,我就越不相信。」
同樣地,在一九八一年太空梭尚未首航前,美國太空總署預測飛行失事率為十萬分之一。不過,第二十五次飛行時,挑戰者號失事了、第二十八次飛行時哥倫比亞號也失事了。這樣算下來,失事率還高於三十分之一,和原本做過縝密思考的預測完全不同,不是嗎?
還有一個故事。一九九九年時,佩吉〈Larry Page〉與布林〈Sergey Brin〉認為合創的網路事業會影響學業,因此決定出售,他們認為這個事業值一百萬美金。當時雅虎不感興趣,搜尋引擎公司 AltaVista 也不考慮買,與 Excite〈一九九○年代時頗負盛名的入口網站〉談不攏,他們於是決定不賣了。今天,這家公司 〈就是 Google〉的價值高達兩千億美元。
商業史中真的充滿了許多不高明的預測。一九八五年,蘋果電腦的董事會讓賈伯斯走路。企業家裴洛〈Ross Perot〉在一九七九年曾想從比爾.蓋茲手上買下微軟,但兩人始終沒有交集,後來裴洛認為這是他「做過最糟糕的一次決策」。迪卡唱片〈Decca Records〉曾經拒絕了披頭四,說他們「在演藝界中沒有市場可言」。一九五○年代後期,《商業週刊》說:「日本汽車工業搶不了太多的美國市場。」IBM總裁華生曾說:「我想全世界大概需要個五部電腦吧。」比爾.蓋茲曾經這麼預測:「對任何人來說,640k 的記憶體就很夠用!」
為什麼聰明的人會做出差勁的預測呢?那我們又憑什麼認為自己可以在一開始的預測就很完美呢?
(本文轉載自大衛.墨瑞新書《讓你成功的,永遠是B計畫》,中文版由大是文化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