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修行是慢慢熟練的過程


修行是慢慢熟練的過程,法王智慧與光明思想的力量,請用心轉入自心,再更深去想建立自己光明正向的思想,功德無量^^`~
【修行是慢慢熟練的過程】法王說法  
一個具共通性的問題:我們平常工作已經很累了,怎麼還有時間修行?
如果降低工作品質,在這個不景氣年代,很可能會被裁員,請問法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法王針對這個問題回答說:
“所謂修行,就是修心,然後放到行為上用”。
“心需要一個家,這個家不在外面,如果心裏有個家,無論外在發生什麼事,都會覺得滿足、安定,內在有個家,心就可以休息休息、輕鬆輕鬆。”
法王說,在藏文裏,修行有兩個意思,「修」是指心中的慈悲、關愛,「行」是付諸身語的行動。要注意的是,這兩個字,都是「動詞」,就是要付諸實際行動。
有行持,就會牽動整個社會,引起改變。
“只有發願是不夠的,要展現於行為,修行的力量才會顯現出來。” 
【你的心,聽話嗎?】 
“修行,就是要管好自己的心,如果我們不適時叫回外馳的心,久了它就會不聽話。” 
法王說,如果修行,有光明的心,就算明天會死,光明的心也不會死,死亡時也許會失去一切,色身、財物都會消失,但光明的心和寧靜會一直陪著你;而如果不修行,沒有光明的心,看待世界都是負面的,就會覺得什麼事都沖著你來,連看自己也都只看到負面的,生命就會變成一場自己和自己的戰爭。
生命中難免有逆緣,法王說,消除孽緣最好的方法,就是心的光明。 
“心的本質,是清涼、透澈、喜樂,具有光明的覺照力量,有種內在的寂靜(此處法王說英文inner peace)。”
即使在死亡時,有了心的光明,就不會看到死亡的黑暗,心的清涼、喜樂、寧靜是不會和我們分離的。而所謂修行,就是恢復心的光明、清涼、溫暖。問題是,怎麼做呢?避免三種錯誤的修行觀念。
此處,法王提到,要避免三種錯誤的修行觀念:  
一、不要把修行當成有時間性;
二、不要把修行當成功課;
三、不要把修行當成儀式。 
第一點,修行不應該有時間性。 
不要把它當工作,有上班、下班時間,法王半開玩笑說:“像我就是整天在『工作』。”
修行有「時間性」、有「下班時間」的人,平常不修,進了佛堂,勉強去修也行,但會覺得不舒服,一坐上座墊,發覺和菩提心、慈悲心都不熟,就在那裏想:“菩提心你在哪裡呀,快過來快過來…”
平常生活中不觀修,進了佛堂就要開始修行,就像沒有暖身,就要開始激烈運動,是會傷身的,“不要用修行傷自己的心,修行要自然、平靜、習慣,心不是犯人,不要用暴力解決!” 
“修行,是慢慢熟練的過程,不要很暴力的,希望啪一下解決。” 
譬如觀修慈悲,平時不修,修法念誦法本到“願眾生皆具足一切樂及樂因,願眾生皆淨除一切苦及苦因”時,就會覺得很奇怪,連小慈悲都沒有了,又如何能對一切有情眾生自然生起慈悲心?
所以,我們就要有次第、由近而遠的,從自己的母親開始觀修起,而後漸漸擴及有情眾生,這就是一個自然開展慈悲心的過程。 
第二點,不要把修行當功課。 
法王說,譬如做四不共加行,有些人太在意數字,連做大禮拜也去找一塊比較滑的板子,心想這樣滑得比較快,趕快做完,我就可以去領受什麼特別本尊法,上師也會覺得我好棒。
這樣拚命趕功課的結果,數字是進步了,但心卻一點都沒有改變。
“重點是信心的增加,而不是數字的增加”。
“功課不是給上師看的,是給自己看的,功德是要獻給自已的。” 
法王提醒,“重點是心性”,有些人太在意數位,譬如做十萬遍四加行,累積了很多個「0」,心性上卻沒改變,結果還真是個「0」。 
第三點,不要把修行當儀式。 
法王說,不要把珍貴的法寶變成鄉下的祭祀儀式,觀修本尊時,重點是去思維特殊法相或法器內在的涵意。 
譬如四臂觀音,華人都覺得很奇怪,觀音菩薩怎麼會有四條手臂?
法王用中文開玩笑說,是不是觀世音菩薩“幹得不錯,所以佛陀就『欽此』,多賜給他兩條手臂?”多出來那兩條,“也不是藏人裝上去的,那不是藏人幹的”……光這四臂就有這麼多妄念,“那觀修千手觀音時怎麼辦?” 
重要的是,要想這四臂代表的功德特質是什麼,那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象徵,要思維這四無量心的功德。 
【你看到生活裏,熱呼呼香噴噴的佛法嗎?】 
如果避免了上述三種錯誤的修行狀況,接下來要怎麼做呢?
就是直接去觀修生活裏、人世間熱呼呼、香噴噴、活生生的佛法,而不只是去修持那些乾乾的文字。
“所謂佛法,不只聽到,還要看到,要有直接體驗”,就像釋迦牟尼佛成道前,出王城四門看到的生老病死苦和修行寂靜之樂,那就是悉達多王子直接體驗到的“法”,那種對生命本質的直接體驗,對修行歷程是相當重要的。
至於在生活裏怎麼修呢? 
法王說:“修行就在你的工作裏,就看你用不用。”當你設計或販賣一樣東西時,可以帶著「佈施之心」,讓它的品質更好一點。
佈施,不一定要真的給一樣東西”,帶著善意努力工作,本身就是對社會的佈施,這是真正的菩薩行,真正的佈施。 
就像佛陀圓滿了佈施波羅蜜,但世間還有那麼多貧困的人,他到底給了什麼?
法王說:“佛陀給了他的未來,他的證悟是未來眾生無盡的資糧。
未來無量,眾生也無量,豈不剛剛好?” 
所以我們每天早上一起來,要憶持皈依戒,思維諸佛菩薩的功德,發願“今天的一切身語意,都要利他,不傷害任何眾生”,這就開始了「美好的修行的一天」。有工作的人,要發願我們的工作帶給別人快樂,幫助別人,讓辦法、讓品質提高,這就是工作裏的修行和佈施。
有孩子的人,努力把孩子教養成慈悲利他的人,“這樣養孩子本身就是一項修行”。
有伴侶的人,擴大對伴侶的感情,就成為對眾生的愛和慈悲,“真正的慈悲,是有感染力的”會自然影響伴侶,法王說,當一個太太非常慈悲,他先生即使只是到花園裏澆水,都不知道為什麼會覺得很溫馨呢。
===================================
修行是慢慢熟練的過程...
不要用修行傷自己的心...
不要把修行當成有時間性...
不要把修行當成功課...
不要把修行當成儀式...
修行真是有人性化的:
◎發願一切利他,不傷害眾生,開始了「美好的修行的一天」。
◎對工作:發願帶給別人快樂,幫助別人,讓辦法、品質提高,這是工作裏的修行和佈施。
◎帶孩子:努力把孩子教養成慈悲利他的人,「這樣養孩子本身就是一項修行」。
◎對伴侶:擴大對伴侶的感情,真正的慈悲,是有感染力的,會自然影響伴侶。 
啊~真是美妙的法!

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坐禪不是要「得」到任何東西,而是要「除」去所有一切。


【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走在佛法的路上,你不能以「身」去完成,你必須以「心」去走。
鎖在牢獄裡的只是這個身體,不要讓心靈也被鎖住了。
我們僅祇是這具身體的訪客,就如在這裡的聽堂一樣,它並不真的是我們的,我們只不過是暫時的房客。
沒有人任何人能替你做,光聽別人說也無法斷除你的疑惑。唯一能斷除疑惑之道,就是你親自做一次地完全放下。
佛法是在修行中生起的。教導只是指出領悟的方法,若要領悟佛法,必須將那教導帶進我們的內心。
任何嘗試要強迫自己平靜下來,都只是執著和欲望的表現,反而會阻礙你注意力安定下來。
當你做每一件事情時,你必須心裡很明白,很清楚。
當你看清楚時,就不需要去忍或勉強你自己了。
你感到受障礙與有負擔,是因為你不了解這點!
禪修的目的不僅於經常平靜自己,讓自己脫離憂惱而已,而是要洞見和絕滅使我們一開始就無法平靜的原因。
修行只是關於心和心的感覺而已,而不是一樣我們必須去追逐或奮力爭取的東西。你所要做的,只是試著保持覺醒。
這些感覺生起的地方,就是我們能夠開悟,智慧能夠生起的地方。
學習去辨認「欲望」和「需要」的不同。
混亂升起的地方,就是寧靜可以升起的地方;那裡有混亂,我們透過智慧,那裡就有寧靜。
平靜是引發智慧的基礎,而智慧則是平靜的成果。
覺知者如實地徹見,而不因變遷的現象而快樂、悲傷。
快樂不是我們的歸宿,痛苦不是我們的歸宿,內心的平靜才是我們真正的歸宿。
如實了解事物的真相,並放下對一切外緣的執著,以一顆不執著的心作為你的依歸。
我們必須如實地看事物感覺只是感覺,念頭也只是念頭。
這就是結束所有我們問題的方法。
你必須看見在快樂中的不圓滿之天性。
「無常」這真理是世界上最單純的事, 卻也是最深遠的。
你必須把持住心,反覆地觀這個苦和不愉快,只是一個不穩定的東西;終究它是無常、苦、無我的。
欲望一直存在著,這只是心的一種狀態。
有智慧的人也有欲望,但卻沒有執著。
沒有人能教你這個真理,只有當「心」親自瞭解時,它才能滅絕和捨棄執著。
別執著良善,別執著邪惡;這些都是世間的性質。
我們修行以超越世間,從而將這些事情帶往終點。
如果我們做事只是為了求得回報,它將只會引起痛苦。
修行不再是為了得到什麼,而是為了放下!
即使連定(平靜)都不該去執著。
坐禪不是要「得」到任何東西,而是要「除」去所有一切。

把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意義就不同了


世界上有兩種人,—種是聰明人,一種是笨人。聰明的人。。。找捷徑。。。笨的人。。。不抄近路,最笨的方法是所有的路都走上一遍,看似無用功,卻能夠找到真正要去的地方。。。
【一部電影和一部小說19年的坎坷緣分】日期:2012-11-27 作者:陳熙涵 來源:文匯報
馮小剛為電影《一九四二》原著小說作萬字長序,為我們還原—— 一部電影和一部小說19年的坎坷緣分 影片今進行上海首場放映,引發業內人士對劉震雲小說《溫故一九四二》的關注
由馮小剛執導的電影《一九四二》今天在上海華誼兄弟影院舉行首場放映,而原著小說作者劉震雲和導演馮小剛獨家授權的小說和電影故事唯一完整版《溫故一九四二》即將在126日舉行新書首發式。據悉,馮小剛專為該版傾情撰寫的題為《不堪回首,天道酬勤》的萬字長序,記述了影片問世的艱辛與坎坷。本報記者昨從該書出版方、長江文藝出版社獨家獲取該序,對馮小剛這篇文字的解讀,成為我們了解這部電影的最佳途徑。
“這件事我願意與兄長共進退”
“上世紀90年代初。那時的王朔還是小王,震雲還是小劉,我還是小馮。一個夏天的午後,小王把小劉的《溫故一九四二》交到我的手上。”馮小剛以一個夏天的午後開始了他的自說自話。
導演說話具有的畫面感迅速將人們帶到了19年前。當時的馮小剛正在拍根據劉震雲小說《一地雞毛》改編的電視劇。王朔推薦他看的小說沒有故事、沒有人物,也貌似沒有態度、沒有立場,主角寫的是民族,情節寫的是民族的命運。這篇小說在馮小剛的心裏開始發酵,他逢人便說,唸唸不忘。經過19年的坎坷準備,馮小剛坦言:“把《溫故一九四二》這篇小說拍成電影的理由有很多,但我最想說的是,這是小馮和小劉的緣分,是一部小說和一部電影的緣分,是一個導演和一九四二年的緣分。”
在序言中,馮小剛寫道:直到2002年過年的一個晚上,幾杯酒下肚,劉震雲鄭重地將《溫故一九四二》託付給他,然後說“這件事我願意與兄長共進退”。“今天我仍清楚記得震雲那義無反顧的表情。天漸白時,我們喝光了家裏所有的啤酒。”
“我們肯定不是聰明人,就走笨人的路吧”
那時的馮小剛已經有了一些賀歲片的群眾基礎,王中軍和王中磊決心拿出3000萬元。“在2002年,要拍一個文藝片,這基本上是一個自殺的投資數字。”於是,在北影的一間小平房裏,召開了一個論證會。參加的都是導演和電影研究方面的專家,與會者一致認為《溫故一九四二》是部好小說,同時也一致反對改編電影。因為沒有故事、沒有人物、沒有情節,是盤散沙。
專家們散去,馮小剛和劉震雲蹲在小屋外的樹蔭下,小劉問小馮:這事還做不做?小馮說:做。小劉說:人們習慣只做可能的事,但是把可能的事變成可能意思不大,把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意義就不同了。小劉又說: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聰明人,一種是笨人。聰明的人寫劇本知道找捷徑,一群人在賓館裏侃故事,刮頭腦風暴;笨的人寫劇本不抄近路,最笨的方法是把所有的路都走上一遍,看似無用功,卻能夠找到真正要去的地方。小馮說:“我們肯定不是聰明人,就走笨人的路吧。”
於是,小馮和小劉攜一行6人先後走了河南、陜西、山西和重慶。
“在河南鞏義,一個叫劉和平的老太太跟我們說起她經歷的1942。她說家裏一個親戚倒在路邊要死了,旁邊的災民過來扒開他的褲子,在他屁股蛋子上割肉吃。他之前是餓昏過去了,這一割,他一疼,就醒了。他說‘你別割我的肉,我還行呢’。這災民說‘你不行了,你救救我吧’。”
在路上,小馮、小劉聽說了一個又一個故事,漸漸地,他們與寒風中蓬頭垢面的災民,背井離鄉一路向西的逃荒隊伍及蔣介石、李培基、傳教士等人物走近了……
“一個導演應該有這麼一部立得住的作品”
根據採訪寫出的劇本沒有被認同拍攝,理由是:調子太灰。然而,馮小剛拍《溫故一九四二》之心卻始終不死。經過10年沉澱,劉震雲幾易其稿孜孜不倦,劇本的問題被逐一發現並得到修正,灰暗中漸漸泛出人性的暖色,而世界也發生著變化……
時間如水流過,轉眼間到了2011年,這一年,華誼邀王朔寫的《非誠勿擾2》賺了大把銀子。正在樂不思蜀盤算著一不做二不休地整他個《非3》時,王朔斂起笑容對馮小剛說:你應該橫下一條心把《溫故一九四二》拍了,一個導演應該有這麼一部立得住的作品。
■相關鏈結 講述一個關於饑餓的故事
《溫故一九四二》是作家劉震雲于1992年創作的首部也是唯一一部調查體小說,講述的是一個不能不為人知的、關於饑餓的故事。
當年旱災、蝗災使糧食顆粒無收,哀鴻遍野,3000萬民眾離鄉背井去陜西逃荒。劉震雲為重溫那段幾乎已被這個民族淡忘的歷史,走訪災難的倖存者,他也由此成為這場災難的唯一記述者。改編成電影的《一九四二》,以地主老范、長工栓柱、佃戶瞎鹿與媳婦花枝一家等災民的逃荒之路為主線,以美國《時代》週刊記者白修德等人的四處斡旋、蔣介石國民政府的不堪境況為副線,比小說更立體生動地再現了我們這個民族面對天災時的生存態度。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特蕾莎修女名言 From Mother Teresa


【特蕾莎修女名言 From Mother Teresa
愛直至成傷。
Love until it hurts.
假如你愛至成傷,你會發現,傷沒有了,卻有更多的愛。
Mother Teresa said:“I have found the paradox that if I love until it hurts, then there is no hurt, but only more love.
人們經常是不講道理的、沒有邏輯的和以自我為中心的,不管怎樣,你要原諒他們。
People are often unreasonable, illogical and self-centered; Forgive them anyway.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們可能還是會說你自私和動機不良。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友善。
If you are kind, people may accuse you of selfish, ulterior motives; Be kind anyway.
當你功成名就,你會有一些虛假的朋友和一些真實的敵人。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取得成功。
If you are successful, you will win some false friends And some true enemies; Succeed anyway.
即使你是誠實的和率直的,人們可能還是會欺騙你。不管怎樣,你還是要誠實和率直。
If you are honest and frank, people may cheat you; Be honest and frank anyway.
你多年來營造的東西, 有人在一夜之間把它摧毀。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去營造。
What you spend years building, Someone could destroy overnight; Build anyway.
如果你找到了平靜和幸福,他們可能會嫉妒你。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快樂。
If you find serenity and happiness, they may be jealous; Be happy anyway.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們往往明天就會忘記。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做善事。
The good you do today, people will often forget tomorrow; Be good anyway.
即使把你最好的東西給了這個世界,也許這些東西永遠都不夠。不管怎樣,把你最好的東西給這個世界。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d it may never be enough;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yway.
你看,說到底,它是你和天主之間的事,而決不是你和他人之間的事。
You see, in the final analysis, it is between you and God; It is never between you and them anyway. 

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窮在兩鬢斑白時》...「貧窮的再老齡化」...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陷入貧困...越來越多的退休人員不得不繼續工作!


【德國高齡貧窮化問題日益嚴重】作者:鄭凱榕/綜合報導| NewTalk 新頭殼 – 20121127日 上午7:36
德國2,000萬退休人員養老金將在今後4年內大幅提升,但似乎無法解決另一個窘迫的事實是,德國高齡人口貧困問題日益嚴重。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超過1%65歲以上老年人不得不尋求社會福利救濟,而且這一比例還有繼續升高的趨勢。
根據德國之聲報導,在德國,貧窮的定義是:收入不到平均工資水準的60%,而對於退休人員來說,則是不到平均養老金水平的60%。德國工會聯合會的格拉夫女士(Sabine Graf)認為,在不遠的將來有1/3的退休人員會成為「窮人」,「對於德國來說,這是一個困境,而對於個人而言,這就是一場災難。」格拉夫女士透露,目前德國養老金平均水平為1083歐元:「誰每月可供支配收入不足940歐元,就進入貧困線。」
德國目前就有大約436000名老人接受基本救濟。不過,科隆大學政治學者布特維格(Christoph Butterwegge)認為,真實數字可能要比這高得多,「老年人的自尊心和羞恥心都特別強」,老人們會羞於領取救濟。布特維格相信,生活在每月688 歐元水平線上的老人數量可能超過100萬。因此他在自己最新出版的著作《窮在兩鬢斑白時》(Armut im Alter)中提到了一個概念「貧窮的再老齡化」(Reseniorisierung der Armut),亦即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陷入貧困。
格拉夫表示,退休老人們養老金微薄,卻必須支付一大堆帳單,重要如醫療和護理保險、必要如房租、食品,還有藥物,還需加上不斷上漲的能源費用。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老人搬到城裡住,而迎接他們的是越來越高的房租。來自工會的格拉夫女士住在杜塞爾多夫,房租大約500歐元,「只拿平均養老金的話根本行不通。」
布特維格表示,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退休人員不得不繼續工作。將近1275歲以上的老人都在外面打零工。「沒有人會平白無故地晚上送報紙,清洗廁所或者乾類似的活」。這就是人到老年後生活窘迫的真實寫照。

精進努力


【精進努力】文/星雲大師
修行如駕上灘舟,暫歇篙時便下流;若不從茲勤努力,何時撐得到灘頭。──古德
人在世間生活,不管做人處世或者求學工作,都要不斷的努力,所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修行學道也是一樣。
「修行如駕上灘舟,暫歇篙時便下流」,修行如同駕一葉扁舟,逆水前進時,篙要握牢撐持,只要稍微停息一下,船身就會往後倒退。所以凡事都要鍥而不捨,有恆心毅力,不能一曝十寒。無論十年、二十年都要都要持續不間斷,才能有成功的一天!
我們每天吃飯,一天水米不進,日子就不好過。做事、求學、修行,乃至參禪、打坐、念佛也一樣,一天不精進,一天就會少進步一分。今天疲倦了,休息一天,等於一天不吃飯,你能熬得過去嗎?讀書也是一樣,會讀書的人一天不讀書,就覺得沒滋味,如宋代詩人黃山谷先生說:「一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言語無味」,可見無論是讀書、做事、修行,都要精進不懈!
「若不從茲勤努力,何時撐得到灘頭」,若不精進努力,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抵達目的地呢?
說到精進努力,也必須是正當的精進,否則再怎麼辛苦,怎麼不怕死也沒有用。佛教講精進勤奮有四種,稱「四正勤」:一、未生惡,令不生;二、已生惡,令去除;三、未生善,令生起;四、已生善,令增長。同樣地,除惡也要精進努力,才能將像逆風行船,將船撐到港口。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罕病不要罕見 希望大眾看見捐款助愛心


【罕病不要罕見 希望大眾看見捐款助愛心】欣傳媒 | 記者丁彥伶/台北報導/2012-11-24 http://easy.sina.com.tw/news/article_newsid-1713344.html
一位曾被罕見疾病基金會表揚的慈父代表,因愛上人妻而傳出想把罹患罕病癱瘓在床的兒子送到安養院,消息令人遺憾,不過,在罕病基金會的記者會中,基金會還是認為這位爸爸悉心照料兩個癱瘓的罕病兒,是位好爸爸。
罕病基金會表示,台灣有超過兩百種罕病,其中有七成是無法治療的,小朋友24小時隨時都可能出狀況,照顧者的壓力無可形容,這位爸爸如果真要棄養,不會還照顧罕病兒到這麼大,目前台灣有近七千個罕病家庭,是社會極弱勢的一群。
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表示,罕病基金會在民間努力了十多年,社會對罕病印象還是很模糊,由於罕病患者除了藥物以外,還需要各種醫療照顧,花費很大,亟需民眾的小額捐款,但現在不景氣,小額捐款少了,病友在面臨就學、就業甚至其他的社會參與都有困難,希望大眾重視罕病,「不能因為罕見,而不被看見」。
廣告能打開弱勢族群獲得捐款的能見度,這次罕病基金會捨棄名人代言,由罕病病友擔任2012公益CF廣告主角,透過病友的真實生命故事,散發強而有力的生命光芒。
其中,罹患「纖維性骨失養症」,被病友們稱為「半身強人」的魏益群,因為骨頭動輒粉碎,動過大大小小四十多次刀,19歲前只能整天面對天花板,後來他決心截肢,拋開早就無用而成累贅的雙腳,用可以活動的上半身換回自由的生活,在廣告中,他和罕見天籟星光班的團員,充分展現生命的活力。
而罹患亨丁頓舞蹈症的歐世良,太太不離不棄展現的堅定不移的愛情,也是廣告中主要的故事,歐世良本是事業有成的商人,五十歲突然發病,隨時都手舞足蹈好像靜不下來,說話也變得不清楚,但太太隨時扶持展現的堅定愛情,也令人動容。
罕病微電影般的廣告,是有國內素有「媒體教母」盛名的聯廣傳播集團董事長余湘提供的贊助經費,並請來知名導演符昌鋒二度幫忙拍攝,廣告製播後,要能有效且密集的媒體託播更是需要經費的支持,NU SKIN 如新集團及富邦人壽兩大企業,分別贊助此次公益廣告的託播費用,希望在台灣的景氣寒冬中,能透過這兩支公益廣告的放送,呼籲大家在年終歲末能夠也關心這群需要幫助的弱勢朋友。

心念的善惡會改變一個人的外相。善惡的關鍵,就在於我們是否能好好觀照自己當下的起心動念!


【不隔一條線】文/星雲大師
昨日夜叉面,今日菩薩心;菩薩與夜叉,不隔一條線。 ──《嘉泰普燈錄》
在《嘉泰普燈錄》裡,有一首偈語說得很好:「昨日夜叉面,今日菩薩心;菩薩與夜叉,不隔一條線」,大意是:昨天還是個夜叉羅剎,只要一念向善,發菩提心,今天就可以做菩薩了。所以不管是菩薩也好,夜叉也好,佛與凡夫的距離只是一念之間。
有一天,舍利弗尊者和一位多年不見的老朋友相遇,舍利弗驚訝的說:「好朋友,你的臉怎麼變得這麼凶惡,跟過去同窗時完全不一樣啊!」這個朋友事後想想:「舍利弗怎麼說我現在不一樣了呢?原來我現在的職業是雕刻夜叉鬼類的面具,我每天想的都是種種凶惡的樣子,相由心生,自然就影響了我的相貌。既然如此,我也可以把職業改變一下啊!」從此以後,舍利弗的朋友就不再雕刻夜叉鬼類,改而雕刻佛菩薩像。
又過了一段時間,他和舍利弗在路上相遇。舍利弗一看,說:「老同學,你最近做了些什麼事,怎麼變得莊嚴祥和了?」朋友說:「老實告訴你,我過去因為雕刻羅剎鬼類,所以呈現凶惡的樣子;現在我改雕刻佛菩薩像,所以相隨心轉,當然就有不同的相貌呈現。」
由此可知,心念的善惡會改變一個人的外相。
過去有一個惡人叫乾達多,有一天他走在路上,一腳正要踏上一隻蜘蛛,突然一念慈悲心起:「一個小小的生命,我何必把它踏死呢?」於是提高腳步向前跨去。乾達多因為生前作惡多端,死後墮到地獄,正當他受苦時,一根蜘蛛絲從天而降,這是他生前一念慈悲所感得的果報。他趕緊拉著這根救命的蜘蛛絲奮力往上爬,沒想到後面有許多的地獄眾生也跟著要爬上去,他很自私的把他們一個一個踢下去,結果蜘蛛絲斷裂,乾達多和這些地獄眾生再次跌回地獄深坑。
所以我們的起心動念,都要很小心謹慎。縱然昨天是夜叉的面,今天也可能轉變為菩薩的心,善惡的關鍵,就在於我們是否能好好觀照自己當下的起心動念!

2012年11月25日 星期日

名言


【名言】
1. 遇絕境,是人生之常事,不可懦弱無力,而應有丈夫氣概。
2. 本領一事都是練出來的,唯有坐在此,想在彼,才能不敗於人。
3. 無義之人,如同鼠輩,不必與之深交。
4. 做人不可眼光短淺,只看到眼前利益,當氣度恢宏,才能容不容之事。
5. 操守乃是人成大事的品性,做官為人莫不如此也。
6. 敗字是人不可避免的,常小敗乃大敗也。
7. 面臨緊急之情,可順勢發揮,不可蠻撞。成功之要是,計在心頭翻轉,力在全身蘊釀。
8. “恒”字乃可久也,“懈”字乃可亡也。
9. 做人有三恥,以不務本計,不守本份,全不知悔。不知恥,無以進。
10. 不可不知“勢”字,國事發揮,乃為絕智。
11. 寬以待人,不是不可,看你有如何謀略,真可謂:“人心高遠,天下可在胸中”。
12. 識人用人之道最難,豈可一言以盡之?但存心誠明,勉之而已。
13. 事在人為,若此後經理不善,是誰之過?
14. 人心複雜,故人事難料,心術亦為戰術。
15. 看其人妥當,自付之流
16. 不可看滿,亦不可畏事,徒知自守,立于無過之地。
17. 好逸惡勞者,大有人在,自滿自驕者,為人陋習,兩者均為自敗也。
18. 不可不無威猛,只怕遇事沒有定見和膽略。
19.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20. 危急之事突發,當是驗證本領的機會,切忌遇事張惶。
21. 為人不可大意,乃因為算計太多,故總以慎防為要。
22. 人心之險惡,難於預察,但不可不察,故防患於未然之心不可無。
23. 有人法,無治法,任法不如任人。
24. 平庸無懶之輩,最為可恥,萬不可無恥庸懦不堪之物,否則不可成事。
25. 凡事惟在務實,“撫”字尤宜在寬。
26. 有才而皆不實心任事者,當不以重用,寧用忠厚者,亦有所獲。
27. 為人不可逞強,“悔”字應當記在心頭。凡有錯失之處,尤當極力梭改,以觀後效。
28. 急於求成,有弊無益,“穩”字當記。故做事不可急遽。亦不可疏緃。
29. 世間萬象,各有長短,成就一生者,應效人之善,而成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