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3日 星期六

孩子浮躁,多緣于父母


【孩子浮躁,多緣于父母】
(文章來源:雷根斯堡小兄妹的博客)
舉個最簡單的小例子:是不是家長比孩子更浮躁?前兩天去德國博物館,前半場感覺是自己在處處干預孩子的plan,例如他想多看船,我催他快走好去看飛機,他想多玩水,我催他快些好去看其他的新內容,後來警覺了,下半場就隨著孩子的節奏,他愛看就多看,他不愛看就不看,反而大小都太平了!家長貪多,有緊迫感,是自己浮躁。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片段,說到底是因為父母自己的問題,但是最後,我們卻在咆哮:“你能不能快點兒啊,你能不能聽話啊,你能不能不搗蛋啊。。。” 孩子更是超級冤枉:“我玩得好好的,你催我回家!我想懶家裡,你踹我出門。我想騎自行車,你怕熱就說隨便外面轉轉”!
你是父母,你是管理者,很多時候,你都以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孩子不樂意了,你就慨歎:現在孩子太難管了。
我們在不自覺的干預孩子:
因為時間關係
例如早上就那麼半小時時間,又得穿衣洗臉,又得吃完早餐,早上我們用的最多的就是“快點,快點”,孩子們其實有自己的節奏,例如妹妹喜歡一面刷牙一面看牙刷在洗手池裡游泳,例如童一總是喜歡在換衣服前玩一會兒他的lego,當媽媽起床晚了,自是惜時如金,就難免嚷孩子快點。。。(解決方法超級簡單:媽媽早睡早起半小時,就啥烏煙瘴氣都沒有了!)
出於習慣
媽媽覺得孩子得吃蔬菜,媽媽討厭孩子磨嘰,媽媽覺得孩子太敏感,媽媽覺得孩子應該更大膽些。。。甚至,我們很難容忍一個小男生的怯懦和退縮,但是,我們都不肯彎下腰來認真聽聽孩子的心聲:孩子覺得甜椒味道很怪,孩子只是需要多一點時間去觀察,孩子不是磨嘰,他只是秉著自己的心靈在尋找自己的安全感。。。
下意識或者無意識的為孩子做主
父母下意識的覺得沒必要和孩子商量,例如去哪裡玩兒,和誰玩兒,玩什麼!如果孩子只是一味的服從父母的安排,時間長了自然沒有參與的積極性,也沒有發表意見的主動性,當然就更難以養成“認真觀察,思考創意”的人生習慣
“為了孩子好”,或用自己的經驗粗暴的干預孩子原本的節奏和選擇
帶孩子去遊樂場,去主題公園,包括給孩子選興趣班,甚或幫孩子選玩伴,我們都會“這沙子有啥好玩兒?別玩水了,弄得衣服都濕了。這個不要玩,危險!學這個吧,鋼琴是音樂的基礎!”等,我們都先入為主的以“為了你好”而武斷的幫孩子做決定,一旦孩子堅持自己的想法,家長要不生氣要麼暴躁,或者苦口婆心,當孩子屈服了,我們長舒一口氣慶倖:自己有個聽話的孩子,而我們,都沒有看到孩子那屈服的不甘,或者忽視了那委屈的淚水。
孩子浮躁的表現:
做事不專心(拼圖拼一半,書本翻兩頁,玩具扔一堆)
或者同一時間做兩件事(一面吃一面玩,一面寫作業一面想著打遊戲),
脾氣暴躁,(玩具玩不好時,或者某個曲子彈不好時,或者不能和其他孩子友好相處。。)
喜歡拼速度,不求品質:(例如迅速把畫畫完,偷工減料的刷牙洗臉,玩遊戲輸了不能正確面對。。。)
父母的情緒和態度都會直接的助長孩子的浮躁,例如媽媽的急脾氣,例如家長拉長的臉,例如武斷的干預孩子的活動或計畫,都會讓孩子接受到這些負面情緒從而影響自己的正常節奏和平和心情。浮躁在孩子成長路上,會成為影響他健康成長路上的一粒沙子甚至絆腳石,在他性格的培養包括為人處事方面增加了負面的阻力,父母應該努力幫孩子克服這個不良的習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