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1日 星期日

莫言熱 引發中國民眾關注自身閱讀危機


【莫言熱 引發中國民眾關注自身閱讀危機】2012/10/16 【新華社】
11日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以來,他的作品便廣受熱捧,無論實體書店還是網絡電商均出現了一書難求的局面。然而,「莫言熱」的背後卻是國人僅為4.3本的年人均閱讀量。
那麼,「莫言熱」僅是一時風潮還是改變的契機?其能否讓人們在充斥著網絡和電視的時代中重新找回燈下閱讀的溫暖?
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一齣,民眾便將興奮自豪之情迅速轉化為購書熱潮。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大城市實體書店均一書難求,在太原也出現了搶購風潮。
記者在山西省圖書大廈看到,這裡擺放莫言作品的貨架已經被搶購一空。文學專區的工作人員張玲告訴記者,12日上午,書店內庫存的幾十本莫言作品就已售罄,這兩天不斷有讀者前來購買,預訂量已達近百本。
在太原工作的賈永生正在書架前翻閱一本小說。他告訴記者,自己從沒有看過莫言的書,對莫言也不甚了解,聽到莫言獲獎的消息後就想買本他的書看看。由於書店已經斷貨,賈永生只能選擇預訂。
不僅是在實體書店,網絡上也掀起了空前的「莫言熱」。記者登錄國內幾大電商網站看到,不少網站均推出了莫言專題,但大部分書都處於缺貨狀態。在噹噹網新書熱賣榜上,莫言的新版《豐乳肥臀》位列第一。
淘寶網的統計數據顯示,從11日晚8點到12日早8點,買家在12小時內瘋狂下單2600多筆,長篇小說《蛙》《紅高粱家族》《生死疲勞》分列前三位。很多作品被賣斷,賣家紛紛打出預售的旗號。
然而,在莫言作品獲熱捧的背後,不可忽視的卻是中國民眾的「閱讀危機」。
據第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1年中國人均讀書僅為4.3本,遠低於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及以色列的60本,成為世界人均讀書最少的國家之一。其中,50.7%的受訪國民自認閱讀量少,只有不到10%的國民認為自己閱讀數量很多或比較多。
記者在山西省圖書大廈隨機採訪了幾個購書者。來自山西省貿易學校的學生告訴記者,他們以前從未聽說過莫言,平時只看與自己學業有關的書,沒有文學閱讀的習慣,讀的文學經典很少。一位同學說:「文學作品沒意思,看不下去,我更喜歡看言情小說和雜誌。」
今年23歲的小祁正在翻閱一本關於銷售技巧的書。作為一名汽車銷售人員,他說:「以前上學的時候也會看一些文學作品,現在工作了,反而不知道該看什麼了,只能看一些對自己工作有幫助的書。」
張玲告訴記者,文學類作品一直少有人問津。現在年輕人比較喜歡的小說一般都是穿越或者官場小說等暢銷書。
「從傳統上說,閱讀一直停留在精英層面,沒有形成全民閱讀的傳統。加之,信息接收方式的多元化,生活節奏變快、自主支配時間變少,人心浮躁等原因,讀書的人越來越少了。」山西省社科院山西人文資源開發研究中心主任馬志超說。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國人的「閱讀危機」還表現為閱讀的功利化。他說:「升學和就業成了國民教育的主要追求,學生就形成『有用的書就讀,無用的書不讀』的功利閱讀觀。這樣把讀書當成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而不是對讀書本身感興趣。」
「『莫言熱』可能影響一些人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認識和評價。但是,是否由此推動中國人形成讀書熱不好說,我想會有用,然而也有限。」蘭州大學文學院院長程金城說。
「中國當前處在社會轉型階段,『忙』於各種事情而無暇閱讀是一部分人閱讀量少的原因。」程金城說,一個人的閱讀量還與他對「閱讀」的意義和價值的理解相關。如果認為「閱讀」與自己的生存狀況關係不大,或者閱讀反而會影響生存狀況的改善,當然就沒有閱讀的需求和積極性。
莫言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莫言熱」估計一個月就過去了,甚至更短,之後回歸正常。但他又說,現在娛樂和休閒方式特別多,肯定擠壓了文學閱讀的時間。但相信大家玩了一圈回來,也許會重新抱起一本書,體驗讀書帶來的樂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